有一天,刘君荐正闲坐在家中,岳父家的老王——年近七十岁——前来对他说:“我家老员外过生日,特地让我来接官人娘子回去一趟。”刘君荐这才恍然:“我整日愁闷度日,连岳父的寿诞都忘了。”于是,他和妻子王氏收拾好随身衣物,打成包裹,交给老王背着,又叮嘱二姐:“你在家看守,今天太晚了,我们回不来,明天晚上顺路回家。”说完,便和妻子跟着老王走了。
他们离城二十多里,来到岳父王员外家,相互问候寒暄。当天家中宾客众多,岳父和女婿也不好过多诉说家中的穷困。等到宾客散去,他们便在客房中休息。
第二天一早,岳父前来与女婿交谈,语重心长地说:“女婿啊,你不能总是这样,坐吃山空可不行。人的花销就像深不见底的大海,时间过得又快如飞梭。你得想个长久之计。我女儿嫁给你,一辈子就指望能衣食无忧,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。”
刘君荐叹了口气:“岳父说得对,可俗话说‘上山擒老虎易,开口告人难’。如今这世道,又有谁能像您这样体恤我呢?我也只能守着这份穷困,要是去求人帮忙,也是白费力气。”
岳父说:“这也难怪你这么说。我实在看不下去了,今天资助你一些本钱,你去开个柴米店,赚些利息维持生活,怎么样?”刘君荐连忙说:“承蒙岳父关照,这自然是再好不过了。”
当天吃过午饭,岳父拿出十五贯钱,交给刘君荐:“女婿,你先拿这些钱去,把店面收拾好。等店铺开张那天,我再给你十贯钱。你妻子先留在我这儿住几天,等店铺开起来,我亲自把女儿送回去,再给你庆贺开张,你觉得如何?”
刘君荐感激不尽,千恩万谢后,背着钱往家走。回到城中时,天色已晚,正巧遇见一位相识之人,两人顺路经过对方家门口。这人也有做生意的打算,刘君荐便与他商量开店之事,两人一拍即合。
刘君荐敲门,屋内有人应声,出来作揖问道:“老兄来访,有何指教?”刘君荐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。那人说:“我在家闲着无事,老兄若用得着我,尽管开口。”刘君荐说:“那太好了。”
两人便开始商议生意上的事情,那人还留刘君荐在家中,拿出现成的酒菜,两人喝了几杯。刘君荐酒量不好,几杯酒下肚,便有些头晕目眩,起身告辞:“今日打扰了,明天一早还请老兄到我家,咱们再详细商议生意的事。”那人将刘君荐送到路口,才转身回家。
可惜,没有人能预知未来,若是有人能拦住刘君荐,或许他就不会遭遇后来的灾祸。只可惜,这一切都无法改变,刘君荐最终的结局,比《五代史》中的李存孝、《汉书》中的彭越还要悲惨。
刘君荐背着钱,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回家。等他敲门时,天色已晚,早已点灯。小妾二姐独自在家,百无聊赖,守到天黑,便关上房门,在灯下打瞌睡。刘君荐敲门,她起初并未听见。敲了好一会儿,二姐才迷迷糊糊回过神,应了一声“来了”,急忙起身开门。
刘君荐进了屋,来到房中。二姐接过他手中的钱放在桌上,好奇地问:“官人,这钱是从哪儿弄来的?打算做什么用?”刘君荐一来酒意上头,二来怪她开门太慢,便想开玩笑吓唬吓唬她,说道:“说出来,怕你责怪;不说吧,又得让你知道。只是我实在走投无路,没办法,只好把你典卖给一个客人。因为舍不得你,只典了十五贯钱。要是以后我有了出息,就多加点钱把你赎回来。要是还像现在这样倒霉,那也就只能算了。”
二姐听了,心里直犯嘀咕。要说不信吧,十五贯钱就实实在在堆在眼前;要说信吧,平日里两人没闹过矛盾,大娘子对自己也不错,丈夫怎么会突然这么狠心?她满心疑惑,又问道:“就算是这样,也该通知我爹娘一声吧。”刘君荐说:“要是告诉了你爹娘,这事肯定成不了。你明天先到那户人家去,我慢慢找人跟你爹娘说清楚,他们也不会怪我。”
二姐又问:“官人今天在哪儿喝的酒?”刘君荐继续编瞎话:“就是把你典出去,签了文书,吃了人家的酒,这才回来的。”二姐再问:“大姐姐怎么没一起回来?”刘君荐道:“她不忍心看你离开,等你明天走了才来。我也是实在没办法,就这么说定了。”说完,他暗自偷笑,连衣服都没脱,倒在床上,不一会儿就睡着了。
二姐却被这事弄得坐立不安:“也不知道他把我卖给了什么人家?我得先去爹娘家里说清楚。就算明天有人来接我,找到我家,也能知道我的下落。”她犹豫了一会儿,把十五贯钱原封不动地堆在刘君荐脚边,趁他醉得不省人事,轻轻收拾好随身衣物,小心翼翼地打开门,出门后又轻轻把门带上。
二姐来到左边相熟的邻居朱三老儿家,在朱三妈那里借宿了一晚,并说道:“我丈夫今天无缘无故要把我卖了,我得先去跟爹娘说一声。麻烦您明天跟他说,既然有了买主,就和我丈夫一起到我爹娘家里,把事情说清楚,也好有个着落。”邻居朱三老儿说:“小娘子说得在理,你放心去吧,我会跟刘官人说的。”就这样,二姐在邻居家过了一夜,第二天一早便告辞离开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