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都市 > 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 > 第304章 可是一笔巨款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李专家瞪大了眼睛,不愿意相信眼前的情况:“这不可能!你们用的是什么技术?”

“用的是中国工人的智慧和汗水!”沈良大声回答道。

话音刚落,连铸机传出的轰鸣声更加稳定,钢水在改造过的模具中缓缓流淌,形成一根根标准的钢坯。

最关键的是,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废料产生,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
李专家不甘心地走近设备,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。

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,因为他发现这套改造方案确实有其独到之处。

“就算你们暂时成功了,但是稳定性怎么保证?”李专家咬着牙说道,“技术不是一时的花架子,而是要经得起长期考验的!”

“李专家说得对,”沈良点点头,然后朝赵师傅招了招手,“赵师傅,把昨天晚上的生产记录拿给大家看看。”

赵师傅兴奋地跑过来,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记录本:“各位领导,这台设备从昨天下午开始,已经连续运行了二十个小时,没有出现任何故障!而且产量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!”

王建华接过记录本,仔细翻看着。

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时段的产量、温度、压力等各项数据,数据曲线异常平稳。

“这个数据……”王建华的语气开始有些震惊,“如果是真的,那确实了不起。”

李专家抢过记录本,用放大镜仔细查看每一个数字,想要找出造假的痕迹。但是让他失望的是,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,而且各项指标都相互印证,根本造不了假。

“即使数据是真的,但你们这种土法上马的做法,根本不符合科学规范!”李专家恼羞成怒地说道,“没有严格的理论推导,没有精密的计算,怎么可能做出真正的技术创新?”

沈良冷笑一声:“李专家,您觉得科学规范就是照搬外国的技术标准?”

“当然!科学是有标准的,不是你们这种胡搞乱搞!”李专家理直气壮地说道。

“那好,我来给您解释一下我们的技术原理。”沈良走到黑板前,开始画起图来。

他先画了一个传统连铸机的结构图,然后详细分析了其中的热传递过程、流体力学原理,以及材料学基础。

围观的人越听越惊讶,因为沈良的分析不仅深入浅出,而且涉及到了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。

“这里的关键问题,”沈良指着图上的一个位置说道,“是冷却速度的控制。传统方法是均匀冷却,但这样会造成应力不均匀,导致钢材质量下降。我们采用的是分段冷却技术,通过精确控制不同部位的冷却速度,实现了最优化的温度梯度。”

李专家听得目瞪口呆。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技术员,竟然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如此深入。

更让他震惊的是,沈良提出的分段冷却理论,确实具有很强的科学性。

“另外,”沈良继续说道,“我们对合金配比也进行了优化。通过调整碳含量和其他合金元素的比例,提高了钢材的强度和韧性。这些都是有严格的理论依据的。”

王建华越听越感兴趣:“小沈,你这些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?”

“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,”沈良谦虚地说道,“另外还要感谢厂里的老师傅们,他们的经验给了我很大启发。”

赵师傅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:“沈工程师太谦虚了!他不仅理论知识扎实,动手能力更是一流。这套设备的每一个零件,他都亲自加工过!”

李专家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。他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地打击这些“不自量力”的工人,没想到却遇到了真正的高手。

“就算你们的理论是对的,但是成本呢?”李专家不死心地问道,“搞技术创新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的!”

“李专家问得好,”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,“我们来算一笔账。”

他在黑板上列出了详细的成本分析:改造费用、材料成本、人工成本、维护费用等等,每一项都有具体的数字。

“总的改造成本是八万块钱,”沈良说道,“但是每天可以增产三十吨钢材,按照目前的钢材价格计算,十五天就能收回成本。一年下来,可以增加利润一百二十万!”

王建华倒吸了一口凉气。一百二十万,这在1980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!

“而且,”沈良继续说道,“这还只是直接的经济效益。我们掌握了这项技术,就可以推广到其他钢铁厂,甚至可以对外出口技术和设备。这个潜在的市场价值,是无法估量的!”

围观的工人们听得热血沸腾。

他们终于明白,沈良不仅仅是在搞技术创新,更是在为整个中国的钢铁工业开辟新的道路。

李专家已经完全说不出话来了。面对如此详实的数据和如此深入的分析,他的所有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
这时,厂门口传来了汽车的声音。陈建国急忙跑出去查看,然后兴奋地跑回来:“沈工程师,是省工业厅的领导来了!听说我们的技术攻关成功了,特地赶来视察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