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良朝大家挥了挥手:“谢谢大家的支持。不过我们不能骄傲,还要继续努力,争取让我们的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。”
陈建国走到沈良身旁,压低声音说道:“小沈,你今天表现得很好。不过那个李专家不会善罢甘休的,你要小心一点。”
沈良点点头:“我知道。不过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。只要我们的技术过硬,谁也挑不出毛病来。”
“说得对!”陈建国拍了拍沈良的肩膀,“有你这样的技术人才,是我们厂的福气啊。”
就在这时,车间里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警报声。
“不好了!2号炉出问题了!”有工人大声喊道。
众人急忙赶过去,只见2号炉的炉壁上出现了一道裂缝,钢水正从裂缝处缓缓渗出。
“赶紧停炉!”老张大声指挥着。
工人们手忙脚乱地开始紧急停炉操作,但情况看起来很危险。
沈良快步走到炉前,仔细观察了一下裂缝的位置和大小,心中迅速分析着原因。
“是炉壁耐火材料老化导致的。”他对陈建国说道,“必须马上进行紧急处理,否则可能引起更大的事故。”
“那怎么办?现在停炉的话,这一炉钢就全废了,损失至少十几万。”陈建国焦急地说道。
沈良沉思了片刻,突然眼睛一亮:“有办法了!”
他转向老张:“张主任,马上准备一些耐火泥浆,越快越好!”
“耐火泥浆?这个时候用那个有用吗?”老张疑惑地问道。
“相信我,按我说的做!”沈良的语气很坚决。
老张虽然不太明白,但还是按照沈良的要求去准备了。
沈良则开始指挥工人们调整氧气流量和钢水温度,准备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带炉修补。
这种技术在后世的钢铁工业中并不罕见,但在1980年的中国,绝对是闻所未闻的创新技术。
围观的工人们都屏住了呼吸,等待着这场技术救援的结果。沈良深吸一口气,脑海中迅速回忆着后世的带炉修补技术要点。这种技术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事故。
“所有人听着,现在开始按我的指令操作,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!”沈良的声音在嘈杂的车间里响起,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。
老张很快带着几个工人抬来了调好的耐火泥浆。沈良蹲下身仔细检查了一下泥浆的稠度和成分配比。
“不行,太稠了。”他摇摇头,“再加点水,稠度要像稀酸奶一样。还有,温度必须控制在60度左右。”
“60度?这么精确?”老张有些不解,“平时修炉哪有这么严格的要求?”
“平时是停炉修补,现在是带炉作业,完全是两码事。”沈良一边调整泥浆一边解释,“温度过高会导致泥浆过快凝固,温度过低又影响附着力。”
旁边的工人们面面相觑,这些理论他们从来没听说过。
“小李,你去把压风机推过来,调到最小档位。”沈良继续指挥着,“老王,你负责监控炉温,温度一旦超过1650度就立即报告。”
“1650度?这么精确?”老王掏出温度计,“咱们平时炼钢也就是大概估算一下温度。”
“估算?”沈良转过头看着他,语气有些严厉,“老王师傅,咱们是在救炉子,不是在做实验。差一度都可能前功尽弃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”
老王被说得脸一红,赶紧拿着温度计专心监测起来。
陈建国在一旁看着沈良有条不紊地指挥,心中既紧张又佩服。这个年轻人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,确实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“好了,现在开始正式修补。”沈良拿起特制的修补工具,“所有人后退三米,除了配合操作的人员,其他人不要靠近。”
他小心翼翼地将调好的耐火泥浆涂抹在裂缝处,动作轻柔而精准。每一次涂抹的厚度都控制得恰到好处,既要确保密封效果,又不能影响传热。
“温度1640度,正常。”老王大声报告。
“很好,继续监测。”沈良头也不抬地回应,手上的动作丝毫不停。
就在这时,车间外传来了脚步声。李专家竟然又回来了,身后还跟着几个陌生面孔。
“听说你们2号炉出事故了?”李专家一脸幸灾乐祸的表情,“我就说嘛,胡乱改进技术迟早要出问题的。”
陈建国皱了皱眉:“李专家,现在是紧急抢修时间,请不要干扰我们的工作。”
“干扰?我这是来帮忙的。”李专家身后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开口了,“我是省里派来的技术督导组组长王建设,听说这里出了技术事故,特地赶来了解情况。”
沈良手中的动作微微一顿,但很快恢复正常。他知道这肯定是李专家搬来的救兵,想要趁着事故发生的时候落井下石。
“王组长,这个2号炉就是因为使用了这个沈良搞的所谓改进技术才出事的。”李专家指着正在修补的沈良说道,“我建议立即停止这种危险的实验,按照标准流程处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