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在后面的朝会上,长安就开始上折子,矛头直指尸位素餐的官员,并猛烈抨击官员推诿和任人唯亲的现象。
长安激情开麦,御史闻风而动,朱长春也数次表露出对党同伐异的反感,一时间文官们又孤立了长安。
工部尚书苦着老脸来找长安,也摆不出上司的架子,人家身上还挂着爵位呢,“长安啊,还是要婉转一些,大家同朝为官,总不好直接朝脸上打的......”
长安表示受教了,会拐着弯打脸的。
然后长安就开始隔几日上一道折子,先是给参与制作精铁炉的匠户上表请功,朱长春赦免了那一家子的匠籍,又将其简拔为大同冶铁司的监造,虽是最末等的小官,但后代总算有了读书科举的资格。
长安又给一直窝在山沟沟里,改良火药的五道几个人请封,朱长春将其提拔进道录司为道官,属礼部管辖,虽是设官不给俸,但也是获得了官方身份证明的。
这还没完,长安又给提供了橡胶树的郑王,以及研制出了橡胶减震弹簧的工匠请功,朱长春也欣然同意,赏了郑王金银外,还推恩至他的儿子,即考上秀才的朱长培可以入太学学习。
而对于弄出减震弹簧的匠人,朱长春则是大笔一挥,赏赐了个从九品的官职,专职研究火炮车的改良。
这一连串的操作,整的满朝文武是摸不着头脑,不晓得这君臣俩又在打什么配合。
然后朱长春下旨嘉奖当初将红薯带回来的陈家祖先,恩泽其后人,封了一个虚爵,不传承不上朝只领俸禄。
而跟随着郑大人下南洋,发现并带回了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人皆有封赏,七次下西洋的郑大人,领四品的内官监太监一职,赐蟒袍。
这断断续续的折腾了大半年的时间,弄得内阁首辅杨弘济都沉不住气了,他私下找到长安,态度谦和,语气和蔼,“老夫也不是老顽固,还是能为圣上效犬马之劳的。”
长安对杨弘济还是很尊重的,这老头虽然有着当下文人的硬脾气,但在大事上还是很支持朱长春的,也没有敌视长安。
长安:“当今有开杂科取士之意。”
杨弘济并无震惊,也不意外,只是问了一句:“是一心为国,还是出于私心?”
长安:“一片丹心,天地可鉴。”
杨弘济:“怕是会引起天下士子的反对。”
长安:“嗯,是预料之中的,毕竟大家一直认为,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。”
“可是大人,这朝堂之上,总也要听一听别的声音吧。”
“党政之祸,显于当下,遗害百年。”
杨弘济倏然转过头,直视长安道:“原来如此,你当真不怕吗?”
长安:“不怕。”
杨弘济紧紧闭了闭眼,良久后才说:“老夫知道了。”
宣和十一年初,当今亲征漠北,将鞑靼部消灭殆尽,瓦剌部溃逃,再无威胁中原之力。
宣和十一年秋,当今下旨,开杂科考试,分为算术和匠艺,考中者皆可授官。
此诏一出,天下哗然,无数士子上书反对,在京的学子,也有叩宫门静坐之举。
而远在青州府,以前博州的县令杨开荣,如今已经升迁为青州府治所益都的县令,正是孔逢春参加科举之地的父母官。
在收到了长安的书信后,就琢磨要如何做,县试是不用在考场过夜的,当天考完当天出去,可孔逢春是女子,科举是要搜身的,那就要单独准备房间,还要备好检查的人。
杨开荣就从女监中调了女吏,又请了城里德高望重的老夫人,坐在考场的门口,既是陪同,也是监督。
孔逢春参加考试当日,引起的轰动不亚于益都修好了第一条水泥路,可杨开荣作为县令都没呵斥,其余人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了。
哪怕当时有学子提出了异议,也被杨开荣一句“可以直接去信礼部”给挡回去了。
孔逢春通过了县试,名字是要上报礼部的,大家这才知道青州府益都出了个女秀才。
消息传开,宫门口静坐的学子,情绪更加激愤,几近闹出事端。
杨弘济作为内阁首辅,文官之首,士子仰慕所在,站出来安抚读书人,言说“并未有律法规定,不许女子参加科举。”肯定了孔逢春的功名。
又表态赞同当今开杂科取士的政令,劝说各地学子认真读书,不要行扰乱朝政之举。
杨弘济的态度,可谓是油锅里泼进了热水,一时间,矛头直指他这个首辅。
同僚间的指责,学子们的怨怼,士人的谩骂,几乎将他的肩膀压断。
而这时,青州府孔家极其高调的推出了一种低价纸张,且将造纸的工艺公布于世,取名“长安纸”,言说都是定安候武长安的功劳。
随着“长安纸”在大江南北的铺贴,还有东山书院所编纂的,孔道章亲自捉笔的历年考题集锦,同样以极低的价格供给读书人取用。
与此同时,杂科取士,就是君子六艺的延续,是格器致知的富民之道这一言论也传遍了全国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