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是值得的,当朝首辅大人是女子,这就给了许多人家震撼,生女莫不喜,独不见封侯拜相者也是女子。
宣和十五年,东出琉球岛的汉王遣子来朝,汉王的儿子只比朱长春小了几岁,但是风吹日晒沧桑的很,拜见了朱长春后,只用几句话就说清了过去十几年的经历。
“在东边海上转了一大圈,打下了好几个岛,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在琉球岛常住,现在岛上都是咱们的人,岛也改名为长明。”
寥寥数语,其中的艰辛却也是可以想到的。
汉王儿子这次回来,主要是请求将那三千近卫的家小也都带去,毕竟彻底掌控了琉球,那就要过安稳日子了,将这些士兵的家人带去, 也是为了安定众人的心。
朱长春和百官商议后,决定大张旗鼓的布告天下,长明岛以后就是大明的土地,汉王世袭,然后再低调的通知那些人家,如有愿意走的,朝廷就派船去送。
有了汉王占下琉球的例子,陆陆续续又有藩王上奏,想为国朝开疆扩土,朱长春全都允许了。
宣和十六年,朱长春改革藩王镇边旧例,实行轮换制,三年一戍边,到期后换守卫之地。
这一年,孔逢春顺利考中了举人,被长安招到户部候补,负责各地的乡学勘察。
孔逢春:“大人,一些偏远地方的乡学,情况依旧不是很好,能上学的女童寥寥无几。”
长安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,“去找当地的衙门,如果一个家里没有一个女童能读书,那就先停了这家的肥料。”
如今很多地方都在鼓励垦荒,尤其是偏远地区,垦荒前五年不用交税,然后五年内只交一半的税,而这些地方开荒后,也是朝廷给运去肥料养地的。
长安:“你去基层转两年,多看看民生,也让老百姓看看你。”
等孔逢春再离开后,发财问长安:“你要培养她?”
长安:“嗯,是照着首辅的标准培养的,但还要看她自己了。”
一朝天子尚且一朝臣,新官上任也会三把火,长安要想保住如今这些政策的延续,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出一个女首辅接班,至少要两代人的努力,才能真正的让女子从后宅中走出来,否则现在这些就只能是昙花一现,甚至还会遭到反扑。
发财:“那她可以吗?”
长安:“可以,她是孔家人,天然就得读书人的拥戴,再去做乡学之事,就更得人心了。”
宣和十七年,朱长春封栩王任安南王,继续太宗的安南政策,镇边安民,拱卫大明。
同年,江南道徽州出了两位女秀才,孔逢春也考中进士,且在殿试中被点为探花。
礼部在给孔逢春制衣时,还专门来问过长安用不用改制新衣,被长安拒绝了。
长安:“不要特意去强调女子官服的不同,只要有越来越多的女官,衣服穿一样的又有什么问题。”
宣和十九年,长安主治黄河河道,同时疏通运河,保障漕运,巩固南北经济命脉。
在修河道和疏运河时,长安提议采取工役结合的方式。
即除了服劳役之外,朝廷还要出钱雇工,不能将这些压到老百姓身上。
除此之外,长安还将黄河的治水写成条例,经朱长春批复后,定做未来五十年不变之国策。
长安带着人,遵循“上拦,中调,下疏”的原则,五年内的短期目标是加固堤防,分流洪水,二十年的中期目标则是疏浚河道,减少淤泥,五十年的长期目标是植树造林,减少泥沙。
她还大胆提拔了禹城县令潘季驯,大胆应用他提出的植柳固堤治水法,鼓励百姓在河岸种植防沙林,以柳树和榆树为主,且朝廷会发放补贴。
此外,还在沿河高原之地推广梯田农业,以减缓雨水的冲刷速度。
还带着工部匠人,尝试建造类似都江堰的分水鱼嘴,并在主堤外修建遥堤和缕堤,以作双重防护。
设立水则碑,记录水位变化,预测洪水。
建立河兵制度,进行专业化的堤防管理。
整理历代治河经验,将其着书成册发放各地。
宣和二十二年,黄河治水初见成效,长安以功封定安公,兼任太子少师。
宣和二十三年,长安以首辅之名上书改革。
改革之一在于官员的考成法,加入绩效考核,清理冗员,并建立河工考核制度,防止官员贪污治河经费。
新增民生指标,将乡学的推广和普及,以及女秀才的人数占比,纳入到官员的升迁考核之中。
改革之二在于财税的改良,在江南试点银钱双轨制,以缓解白银短缺。
设市舶司专项税,对下西洋的商队增收重税,严厉打击走私。
采用一条鞭法,即赋役货币化,减少中间腐败。
改革之三在于边防整顿,重用有才之将,重建立体巡边防御机制。
改革之四在于重建水师,加强海军力量装备,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做准备。
改革之初,朱长春就站出来,表示此次改革皆为他的意愿,长安作为首辅只是执行者,有任何质疑反抗可以直接面圣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