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村民低着头,眉头紧锁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他们或许在想,康辉这孩子平日里的点点滴滴,那些曾经灿烂的笑容,咋就突然没了呢?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,才酿成了这样的悲剧;有的村民抬头望向星空,眼神里满是迷茫与祈愿,仿佛在那浩瀚的星河里,能找到属于康辉的那颗星,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好一点,不再受苦。
晓晓依旧站在家门口,她那瘦弱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单薄,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。她不时地抬手,用手背轻轻擦拭着眼角不断涌出的泪水,可那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,怎么擦也擦不干。她的双手紧紧交握着,指甲都快嵌入掌心了,那是她在和内心的崩溃做着最后的抗争,她不能倒,她知道,自己要是垮了,哥哥走得更不安心。
李大娘和王叔站在一旁,像两尊被悲伤定格的雕像。李大娘手里紧紧攥着一块手帕,那手帕早就被泪水湿透了,她却浑然不觉,还时不时地抬手擦一擦眼睛,可眼睛早已红肿得像两个熟透的桃子;王叔双手背在身后,在原地来回踱步,脚步急促而沉重,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大家的心上。他的脸上写满了哀伤与不解,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:“咋会这样呢?咋就没能帮帮这孩子……” 那声音就像低沉的闷雷,在寂静的夜里回荡。
张婶则像一只受伤的小动物,蹲在地上,双手环抱着膝盖,把头深深埋在臂弯里。她的身体微微颤抖着,那是在无声地哭泣,肩膀一耸一耸的,似乎想把所有的悲痛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去。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,只有她压抑的抽泣声,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。
整个场景就像一幅色调灰暗的油画,充满了悲伤与无奈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向这位年轻的逝者致以最后的敬意与悼念。而康辉的故事,像一股无形却又刺骨的寒风,穿透了每个人的心房,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深印记。
读完日记,所有人都沉默了,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沉默。他们开始意识到,康辉的自杀,可不只是个人的悲剧,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这个社会角落里藏着的诸多问题。在这个飞速发展、日新月异的时代,有多少像康辉这样怀揣梦想、满腔热血的年轻人,背井离乡,一头扎进城市的滚滚洪流,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他们起早贪黑,拼命努力,可现实却像一堵冰冷坚硬的墙,一次次把他们撞得头破血流。找工作四处碰壁,生活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,还要面对旁人冷漠的眼光和无形的歧视,最终,在身心俱疲之下,选择了放弃,选择了这条让人痛心疾首的绝路。
这时,村长老李缓缓地站了出来,他的脸色同样凝重,眼神里透着深深的思索与决心。他清了清嗓子,打破了这压抑的沉默:“大伙,康辉这孩子走了,咱们痛心,可光痛心没用啊,得想想办法,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在咱们村上演。咱们得给村里的娃们指条明路,让他们以后出去闯荡,心里有底,知道咋应对困难……”
话还没说完,人群里突然传出一个年轻的声音:“听说隔壁村搞了个返乡创业扶持计划,好多年轻人都回去干出了名堂,咱们要不也学学?说不定能给孩子们多一个选择,让他们不用都挤破头往城里钻。” 众人闻言,纷纷转头望去,只见说话的是村里刚大学毕业回来不久的小孙,此刻他目光炯炯,像在黑暗里找到了一盏明灯,脸上带着几分期待,那眼神就像发现了新大陆。
这提议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,激起千层浪,村民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:“这主意行啊,咱们村也有不少特色,搞点农产品加工啥的,说不定能成!”“就是,还能把咱村的传统文化发扬发扬,搞点特色旅游,肯定有人来!”…… 大家七嘴八舌,像一群热闹的小麻雀,叽叽喳喳说个不停。
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一直蹲在角落里的二狗子却站了起来,他平日里沉默寡言,可这会儿却一脸严肃地说:“大伙先别急,创业可不是闹着玩的,得有资金、技术,还得懂市场,咱们村有几个懂这些的?别到时候赔得底儿掉,又给娃们添负担……” 二狗子的话像一盆冷水,瞬间把大家刚刚燃起的热情浇灭了,场面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。这时候,只见一向爱耍宝的三胖跳了出来,笑嘻嘻地说:“哎呀二狗子,你就别乌鸦嘴啦!咱可以一边干一边学嘛,说不定咱村的人都是创业天才,一上手就赚得盆满钵满,到时候你可别眼红哦!” 大家听了,忍不住笑了起来,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。
这时,一直没吭声的老支书缓缓开口了,他的声音低沉却有力:“二狗子说的在理,可咱也不能因为怕就不干了。隔壁村能行,咱为啥不行?咱们可以先组织人去学习,再请专家来指导,慢慢摸索。” 老支书的话让大家又燃起了一丝希望,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