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声音接力”活动刚上线第一天,就在社交平台上爆了。
最开始上传声音的是个匿名的人呢,后来才知道是西南山区的一个支教老师。他把孩子们读诗的声音给录下来了,那声音又嫩又清亮,就像在清晨的山林里回荡似的。
胡逸呢,他亲自给这个录音即兴哼了一段调调,再加上轻轻柔柔的钢琴和弦,这么一个不到三分钟的音频剪辑,往平台上一放,好家伙,短短三个小时播放量就破千万了,评论区一下子就炸锅了。
有人一边哭一边留言说:“这是我听过最感人的歌了。”
还有人讲:“这算不上传统那种‘歌’,可它让我头一回觉得音乐不只是用来听着享受的,还能装着记忆、感情,甚至是希望呢。”
小周瞅着后台的数据,激动得差点蹦起来,大喊着:“我的天呐……咱们火了!而且这可不是靠流量炒作起来的,是真真正正把人给打动了!”
胡逸呢,就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,眼睛里透着一种冷静劲儿,说:“这才刚开始呢。”
他马上让小周加大推广“声音故事征集”这个板块,鼓励更多的人把自己和某个声音之间的真实故事给传上来。不管是大半夜加完班回家的脚步声,还是老妈在厨房切菜的声音,又或者是医院走廊里那种安静的声音,每个声音都值得被人听到。第二天啊,《声音之歌》就正式上线喽。
这歌呢,既没有那种特别华丽的编曲,也没有大牌歌手来站台撑场面,可它居然成了全网单日播放量特别高的原创作品中的一个呢。
这舆论的风向啊,就这么静悄悄地发生变化了。
就在这热度一个劲儿地持续发酵的时候,李先生受到邀请去参加一场公益校园音乐会。
这位李先生啊,他可是多次公开批评“音乐过度娱乐化”的舆论领袖呢,本来他对这场活动啊,没抱多大的兴趣。
但是到了现场之后呢,他亲眼瞅见一群初中生用胡逸写的《光的方向》这首歌,来表达他们对家庭的理解,还有对梦想的渴望。
有些孩子唱着唱着就哽咽得哭了起来,那些家长啊,也有偷偷抹眼泪的。
等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的时候,整个场子里面掌声就跟打雷似的,特别响亮。
李先生这时候站起身来,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头一回在公众场合把自己之前的话给改了,说道:
“说不定音乐还真不只是用来娱乐的。它能成为教育的一部分,也能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一个出口。我以前老是质疑这个事儿,但是现在呢,我愿意重新去看看它到底有啥价值。”
就这么一句话啊,在网络上又掀起了一阵风波。
随后呢,胡逸就和好些个一线歌手一块发布了《社会责任倡议书》。
在这份倡议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:音乐可不能仅仅是个消费品,更得承担起引导社会情绪、传播正能量的责任啊。咱们得让干这行的人多去关注弱势群体,可别搞那些低俗的东西,这样才能让这个行业好好发展下去。
这消息一传开,整个行业都炸锅了。
好些年轻歌手反应特别快,马上就说要参与进来,还保证在新作品里多加点有人情味儿的东西。
可有些老牌制作人在背地里就忍不住吐槽了。有个就说:“这不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嘛,以后谁还敢写情歌呀?”还有人讲:“现在唱歌都得讲责任了,那咱们这还能叫娱乐圈吗?”
胡逸呢,他对这些吐槽啥也没说。就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句:“要是一首歌能让一个人没那么孤单,还能多点儿勇气,那这歌就算是完成任务了。”
就这么一句话,又上热搜了,网友们都在转发。
在背后呢,胡逸已经找了一帮想法一样的音乐人,打算弄一个全新的公益项目,叫“城市之声计划”。
这个项目就是以不同的城市为依托,去收集大街小巷的声音片段,再请当地的居民来一起创作,最后弄出一部由普通人一块儿完成的城市交响曲。
这时候呢,小王在一次采访里被问到对现在这种趋势是咋看的。这个以前对公益活动特别冷淡的人,现在很认真地回答说:“我以前就觉得音乐就是个赚钱的玩意儿,现在我才明白,音乐还能让人心里舒服呢。”当天晚上,胡逸回到工作室,瞅着窗外那一片灯火辉煌的城市,心里头却出奇地平静。
哼,这呀,仅仅是个开头呢。
酒会结束后,陈总走在夜晚的风中,几位老一辈音乐人的话啊,就在他脑袋里不停地打转。
“音乐可不能光为了娱乐,得有灵魂才行。”
这话就一直在他心里头萦绕着,散都散不去。
他在会上不知道听了多少回年轻人聊流量啊、数据啊、曝光度啥的,可“初心”和“意义”这俩词儿,几乎就没人再提了。
不过呢,就昨天那顿饭,让他瞅见了一个或许能行得通的办法。
第二天一大早,他就给胡逸打电话了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