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天后,在一次封闭匿名试听会上,小王决定做一次真正的对比实验。
他安排了一组专业音乐人与一组由AI生成的作品进行混听测试,其中有一首旋律完全由AI独立完成,没有任何人为干预或后期润色。
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
虽然AI作品的情感细腻度尚未达到顶尖音乐人的水准,但在情绪匹配度上,竟然达到了73.4%的平均认同率。
换句话说,大多数听众都能准确感知到AI旋律所传达的情绪,并且认为它是合理的、贴切的。
这个数据一经公布,连一直反对AI介入创作的李教授也沉默了良久,最终只说了一句:“也许,我们该重新定义什么是‘真实’。”
而小王,则第一次公开点头:“我们可以继续观察,但不能停下。”
这一刻,胡逸知道,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终于撬开了传统音乐界的铁门一角。
但他没有松懈。
当晚,他独自回到实验室,坐在控制台前,望着屏幕上那段被反复打磨的旋律模型。
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曾经质疑过自己的声音——包括颜悦的冷笑,还有无数个夜晚里,自己在琴房一遍又一遍练习却无人喝彩的孤独。
“音乐的本质,从来不是工具,而是情感。”他在心里默念。
就在这时,钱博士走了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报告。
“你真的打算提出那个计划?”他问。
胡逸抬起头,目光坚定如初。
“是的,我想让AI不仅学专业音乐人的技巧,还要学会普通人真实的声音情感。我要让它同时理解技法与心灵。”
他顿了顿,嘴角微微扬起。
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取代谁,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可能。”
钱博士看着他,半晌才缓缓点头。
而窗外,夜色正浓,星光点点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静静等待一场前所未有的旋律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