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清晨的阳光洒在村口的老槐树上,树影斑驳,微风拂过,带来一丝初秋的凉意。村里一年一度的集会正在热闹地进行着,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,有的摆摊卖菜,有的交换农具,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,笑声清脆。

苏丹牵着三个孩子的手,缓步走在集会上。怀瑾像个小大人似的,紧紧牵着弟弟妹妹的手,念苏则睁着大眼睛,好奇地东张西望,云疏则抱着一只刚捡到的小木偶,嘴里嘟囔着自编的故事。

“妈妈,那边好多人!”念苏指着不远处的人群,兴奋地拉了拉苏丹的衣角。

苏丹顺着她的目光望去,只见一群人围在一起,神色焦急。她走近一看,原来是村里的李大爷倒在地上,脸色苍白,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,呼吸急促,似乎十分痛苦。

“李大爷这是怎么了?”有人焦急地问道。

“不知道啊,刚才还好好的,突然就倒下了!”旁边的人手足无措。

苏丹见状,连忙挤进人群,蹲下身来为李大爷把脉。怀瑾见状,立刻拉着弟妹退到一旁,小声说道:“别打扰妈妈,妈妈要救人了。”

苏丹的手指轻轻搭在李大爷的腕上,眉头微微蹙起。她发现李大爷的脉象沉细而紧,舌苔白腻,显然是寒湿痹症发作。这种病症多因长期受寒湿侵袭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关节疼痛难忍。

“李大爷最近是不是经常去河边打鱼?”苏丹抬头问道。

李大爷的儿子连忙点头:“是啊,这几天河水凉,爹非要自己去,劝都劝不住。”

苏丹点点头,心中有了数。她从随身携带的药囊中取出几味药材,递给李大爷的儿子:“快去煎药,用三碗水煎成一碗,快!”

李大爷的儿子接过药材,连忙跑回家去煎药。村民们围在一旁,窃窃私语。

“苏妹子能行吗?李大爷这病可是老毛病了,看了多少大夫都没用。”

“是啊,听说连镇上的大夫都说治不好。”

苏丹没有理会这些议论,而是从药囊中取出银针,轻轻刺入李大爷的几处穴位。她的手法娴熟,银针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轻轻捻动间,李大爷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,脸上的痛苦之色也减轻了许多。

不一会儿,李大爷的儿子端着煎好的药匆匆赶来。苏丹接过药碗,轻轻吹了吹,扶起李大爷,将药一点点喂入他口中。

村民们屏息凝神,目光紧紧盯着李大爷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,只有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。

突然,李大爷的喉咙动了动,缓缓睁开了眼睛。他的脸色逐渐红润,呼吸也变得平稳。他试着动了动手脚,惊喜地说道:“哎,不疼了!真的不疼了!”

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,纷纷惊叹:“神了!真是神了!”

“苏妹子这医术,简直比镇上的大夫还厉害!”

苏丹微微一笑,将药碗递给李大爷的儿子,叮嘱道:“这药每天煎一次,连服三天,李大爷的病就能好个七八成。不过以后可不能再受寒了,河边打鱼的活儿,还是交给年轻人吧。”

李大爷连连点头,感激地说道:“苏妹子,真是多谢你了!我这老毛病折腾了好几年,没想到今天被你治好了!”

苏丹带着孩子们回到家,刚进门,怀瑾就迫不及待地问道:“妈妈,你刚才用的药方是不是祖传的?”

苏丹笑着点点头:“是啊,这是你曾祖父留下的方子,叫‘桂枝附子汤’,专门治寒湿痹症的。”

念苏眨着大眼睛,好奇地问道:“妈妈,我们能学吗?我也想治病救人!”

云疏抱着小木偶,奶声奶气地说道:“我也要学!我要帮妈妈!”

苏丹心中一暖,摸了摸三个孩子的头:“好,妈妈教你们。不过学医要用心,不能半途而废。”

她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本破旧的药典,封面上写着“苏氏药典”四个字。她轻轻翻开书页,指着其中一页说道:“这就是‘桂枝附子汤’的方子,你们看,桂枝、附子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,这几味药搭配在一起,就能温阳散寒,通经止痛。”

怀瑾认真地记着笔记,念苏则指着书上的插图问道:“妈妈,这是什么?”

苏丹笑着解释:“这是桂枝,是一种温性的药材,能发汗解表,温经通阳。”

云疏则抱着药典,像模像样地说道:“我也要当大夫,以后帮妈妈。

傍晚时分,村长带着几位村民来到苏丹家,手里提着鸡蛋、腊肉和一些新鲜的蔬菜。

村长诚恳地说道:“苏妹子,你的医术救了李大爷,也救了咱们村。大家商量着,想请你开个义诊,教教咱们怎么防病治病。”

苏丹想了想,点头答应:“好,不过学医要用心,大家得认真学。”

村民们欢天喜地地离开,苏丹站在门口,望着他们的背影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段嘉衍从屋里走出来,轻轻揽住她的肩膀:“辛苦了。”

苏丹靠在他肩上,轻声说道:“只要能帮到大家,再累也值得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