扩大"察举制",令郡国举"孝廉贤良方正",欲使天下儒生入仕。
然地方豪强操纵选举,所荐者多沽名钓誉之辈,反不如父皇时"以功次迁"务实。
2. 律令宽弛之弊
朕废"诽谤诋欺法",许臣民直言,然石显等宦官借此罗织罪名,反使言路更塞。
减省刑狱,然地方官吏因循苟且,豪强横行,百姓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。
朕之改制,本欲复古圣贤之道,然汉家百年基业,岂能尽弃霸道?
经济政策:轻徭薄赋与财政危机
朕承孝宣之治,府库尚盈,故即位后屡下诏:
-减免田租(初元元年,诏减天下田租三十税一)
罢黜盐铁官营(因儒臣言"与民争利",然实施后国库岁入大减)
赈济灾荒(关东大水、齐地饥馑,朕皆命开仓放粮)
然朕之仁政,反致财政日绌:
1.盐铁私营后,豪强垄断,物价腾贵,小民反受其苦。
2. 减免赋税,却未减皇室开支,加上匈奴赏赐、宫室修缮,国库渐虚。
3. 地方官吏阳奉阴违,赈灾钱粮多入豪强之手,饥民仍流离道路。
朕尝问丞相于定国:"何以惠政而民不怀?"
定国默然,朕亦无言。
文化兴衰:儒术独尊与经学之争
朕自幼崇儒,故即位后:
增博士弟子员额(从宣帝时的十二人增至五十人)
推崇《谷梁春秋》(朕曾亲临石渠阁会议,裁定五经异同)
鼓励民间讲学,使儒风大盛
然儒术独尊,亦生流弊:
1. 经学沦为利禄之途,士人争习章句,不求实用。
2. 今古文经之争愈烈,博士们"党同伐异",朝堂亦分派系。
3.真正通经致用者少,如萧望之死后,儒臣多趋附石显,毫无气节。
朕曾问刘向(宗室大儒):"儒者当以何为先?"
刘向答:"正己而后正人。"
朕默然——满朝儒生,几人能正己?
边疆经营:妥协与收缩
朕不喜兵戈,故对外多取守势:
1. 西域:
放弃车师屯田(因耗费过大),致匈奴势力复入。
西域都护郑吉老迈,朕未及时更替,诸国渐生二心。
2.羌乱:
西羌反叛,朕命冯奉世征讨,虽平之,然耗费钱粮巨亿。
3. 匈奴:
呼韩邪单于内附,朕厚赐之(赐锦绣珍宝,岁给米谷二万斛)。
然郅支单于西迁,威胁乌孙,朕未能制,终成后患。
将军陈汤曾上书请击郅支,朕恐劳师远征,未许。
后闻其矫诏发兵,斩郅支首,朕虽嘉其功,亦暗叹:若朕果于决断,何须边将擅行?
晚年反思:盛世的幻灭
朕晚年常独坐宣室,回顾一生:
欲行仁政,而吏治日坏;
欲崇儒术,而士风虚伪;
欲轻徭薄赋,而国库空虚;
欲怀柔四夷,而边患不息。
《汉书》言朕"牵制文义,优游不断",诚哉斯言!
然朕非不欲振作,实乃才具平庸,加之天不假年(朕四十余岁即病重),终难挽颓势。
临终前,朕对太子刘骜(汉成帝)叹曰:
"天下事重,汝宜慎之。若遇大议,当问萧望之、周堪……"
言至此,忽忆二人已死,宦官外戚满朝,遂怆然泪下。
后宫纷争:王政君的崛起与许氏的衰落
朕之后宫,本无大风浪,然因朕之优柔,终致外戚坐大,埋下王莽篡汉之祸根。
1.结发之妻——许皇后
许氏乃朕为太子时所娶,乃父皇宣帝许皇后(许平君)族女。
朕即位后立为皇后,生太子刘骜。
然许氏体弱,加之朕渐宠傅昭仪(生定陶王刘康)、冯昭仪(生中山王刘兴),许后郁郁而终。
2. 王政君——命运之转折
许后崩,朕欲立傅昭仪为后,然碍于礼制,终选王政君(太子刘骜之母)。
王氏性情温顺,朕不甚宠爱,然其家族——琅琊王氏,自此步入汉廷权力中心。
朕未曾想,此一决定,竟使王莽(王政君之侄)日后得以篡汉!
朕尝观王政君,觉其谨小慎微,不似傅昭仪聪慧机敏。然朕死后,傅昭仪之子刘康早逝,而王氏一族却权倾天下——世事难料,莫过于此!子嗣之争:太子刘骜与定陶王刘康
朕有二子颇受关注:
1. 太子刘骜(汉成帝)
—许皇后所生,年少时"宽博恭慎",朕颇爱之。
—然长成后沉湎酒色,朕屡次训诫,其不改。
—朕曾欲废之,改立定陶王刘康(傅昭仪之子),然外戚史丹泣谏,朕心软作罢。
2.定陶王刘康
—聪慧有才,朕甚爱之,尝叹:"康类我,骜不肖。"
—然朝臣多拥太子,朕终未易储。
—刘康早逝,其子刘欣(汉哀帝)日后继位,亦无善终。
朕临终前,已知刘骜非明君之选,然国本已定,无力更张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