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科幻 > 说书人:讲述小故事 > 第15章 西汉第12位皇帝汉元帝刘骜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15章 西汉第12位皇帝汉元帝刘骜

罪己诏书,朕的自省

每次大灾之后,朕都会:

1. 避正殿:移居偏殿处理政务

2. 减膳撤乐:撤去半数膳食,罢歌舞娱乐

3. 下诏罪己:向天下承认过失

建始三年地震后,朕的罪己诏中写道:

"朕承宗庙之重,不能宣流风化,以致阴阳错谬,地动京师。其大赦天下,赐鳏寡孤独高年帛。"

诏书颁布后,丞相匡衡带着群臣跪在殿外,高呼:"此乃天灾,非陛下之过!"但朕知道,作为天子,朕难辞其咎。

三、赈灾举措,朕的无奈

四、朕并非没有作为:

开仓放粮:建始二年大水,朕命打开敖仓赈济灾民

减免赋税:阳朔元年大旱,朕下诏免受灾郡国租赋

遣使巡行:鸿嘉三年,朕派光禄大夫巡行天下,问民疾苦

但最让朕痛心的是,这些举措常常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。永始二年(前15年),朕收到密报说河南郡守私吞赈灾粮。朕当即下令将其腰斩于市,可这样的贪官,杀得完吗?

问政于天,朕的困惑

朕常常在深夜独自登上灵台,仰望星空。太史令说过,天象与人事相应。可朕不明白:

—朕已经罢黜奸佞,为何还有灾异?

—朕已经减膳罪己,为何仍不见好转?

—朕已经勤政爱民,为何苍天不佑?

有一次,朕忍不住问太常丞:"可是朕德行有亏?"那位老臣沉默良久,最后只说:"《春秋》记灾异,所以儆人君也。"

异背后的隐忧

如今想来,这些灾异或许是上天给朕的警示:

—警示朕外戚专权

—警示朕沉迷酒色

—警示朕朝纲败坏

可惜当时的朕,虽然忧心忡忡,却未能参透其中深意。就像阳朔元年那场大旱,朕只知道开仓放粮,却不知道真正的"旱情"在于吏治的腐败,在于民心的流失。

(苦笑着摇头)后人读史至此,或许会笑朕愚钝。可他们哪里知道,当一个君王面对接踵而至的天灾时,那种深深的无力感...

外戚坐大,朕何等无奈

一、母族势力的膨胀

朕每每想起元延三年(前10年)那个冬至日,长信宫中那场家宴,就觉得心如刀绞。那时王莽身着崭新的朝服,在席间侃侃而谈,满座王氏子弟频频附和,而朕这个天子,倒像是来做客的外人。

王氏五侯的崛起:

1. 王凤:朕的舅舅,建始元年(前32年)任大司马大将军,首开专权之端

2. 王谭:河平二年(前27年)封平阿侯

3. 王商:同日封成都侯

4. 王立:同日封红阳侯

5. 王根:同日封曲阳侯

6. 王逢时:同日封高平侯

那一日五侯同封的盛况,至今仍是长安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。未央宫前车马如龙,赏赐的珍宝堆积如山。朕站在高台上,看着他们志得意满的样子,心里却涌起一阵寒意。

朕的挣扎与妥协

朕并非没有尝试过制约外戚:

永始元年(前16年),朕欲任命刘歆为侍中,王凤竟以"白虹贯日,恐有不祥"为由阻拦。朕气得当场摔了玉如意,却最终不得不收回成命。

阳朔二年(前23年),朕暗中支持京兆尹王章弹劾王凤,结果:

—王章被下狱处死

—朕被迫"赐凤玺书",向他道歉

—王凤更加肆无忌惮

最让朕痛心的是建始三年(前30年)那件事。朕发现王商(成都侯)私自穿凿长安城墙引水入府,勃然大怒要治罪。结果母后竟在长乐宫绝食相逼,朕只能作罢。

王氏的嚣张气焰

他们越来越肆无忌惮:

王根,的府邸堪比皇宫,其中"土山渐台"仿照未央宫而建

王商,在府中开凿大池,行船击鼓,号称"昆明池"

王谭之子“王莽”,表面恭俭,实则野心勃勃。

记得有一次朕微服私访,路过王根府邸,听见里面传来编钟雅乐。侍从告诉朕:"曲阳侯今日宴请宾客,用的是天子礼乐。"朕气得浑身发抖,却只能装作没听见。

朕的苦衷:

后人或许会问:为何不干脆废了王氏?

1. 孝道所困:母后在世,朕不能不顾及她的感受

2. 朝局所限:王氏党羽遍布朝堂,牵一发而动全身

3. 性格使然:朕终究...不够狠心

绥和元年(前8年),朕病重时,王莽在病榻前殷勤侍药。那时朕就明白,这个看似恭顺的年轻人,才是王氏中最危险的一个。可惜...朕已无力回天。

最后的醒悟:

临终前,朕将传国玉玺交给定陶王时,看着他稚嫩的面庞,突然想起当年自己即位时的雄心壮志。如果...如果当初朕能狠下心来,是不是就不会有今日之祸?

(长叹一声)可惜历史没有如果。王氏专权,终致王莽篡汉。这个罪责,朕...认了。

后宫之事 朕的悔恨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