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前瞻回顾)
从心理学角度讲,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权威效应。也就是说,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者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,但影响力的大小有所不同。一般来说, 权威人士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。
例如,某天你眼部不适,到医院就诊,如果其他条件相同,有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,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专家。还有,一篇医学论文是被推荐到联合国的某个组织去报告,还是刊登在普通杂志上,这种反映医学成就的信息,其影响肯定是不同的。
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,崇尚权威,迷信权威人士成了社会大众的一个普遍特征。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,学识有限,心理脆弱,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问题不甚了解,不辨真伪,因而盲目相信所谓权威的意见。他们甚至不在乎“说什么”,只在乎说者本身的权威地位。古往今来的君主枭雄、教主领袖,乃至市井中有号召力之人,他们的号召力往往正是来源于对大众心理的这种控制。
在现实生活中,无论是做人,还是做事,我们都要擦亮双眼,理智思考,不要让权威成为遮盖事实真相的心理面纱。
自信是突围负面“权威效应”的利器
不可否认,“权威效应”有它积极的一一面,在日常生活中,积极、上进的“权威效应”是值得提倡的。
例如,树立权威人土做群众的好榜样,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;请权威人士担任形象大使,负责环保、节能、关爱生命、如何急救等有意义的公益宣传,将会在大众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,从而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。
然而,“权威效应”也有其消极、颓废一面。例如,某些虚假、误导的广告,由于聘请了一些权威人士进行代言,造成诸多消费者受骗上当。特别是那些涉及医药用品与医疗服务方面的广告,造成的危害及恶劣影响更大。要知道,从心理学层面讲,对于大众而言,权威人士代言广告的性质属于“证言广告",大家虽然没有切身去体验,但因为对代言者的推崇和信任,往往会对产品热心追捧,甚至深信不疑。这也是为何人们再三强调,权威人士或名人在代言广告方面,要强化一种责任感和守法意识。
财于作为普通人,我们应该明白,其实“权威”也是凡人,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。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,而总是跪倒在“权威”的面前,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进步。
我们具体应该如何破除“权威效应”的消极圈套呢?
洛德.卢瑟福是英国着名核物理学家,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了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。他曾断言:“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,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。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,都是在空谈妄想。”但数年后,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。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。在法国,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%。
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——19 世纪,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,有科学家曾断言: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,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。但不久,爱因其坦就发现了“相对论”,为科学界打开了新视野。
与之类似,下面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真实故事:
一位导师,每天晚饭后都要出去散步,在散步之前,他都要给他的一位学生留三道题,放在桌子上,等学生来解答。
这天这位学生发现老师只给他留了两道题,他很快做完了,又在老师的书中发现了一个折着的小字条,上面写着一道题,题目是:“如何用一支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来画一个正十七边形?”他开始苦思冥想,到深夜的时候,终于找到了答案。于是次日来见他的导师,导师看到答案后异常地惊讶,因为那道夹在书里的题目是他打算花大力气解决的,是当时数学界的一道难题。这位学生就是高斯。
试想,如果当时高斯知道那是一道当时数学界的难题,也许根本不会那么快找到答案。
所以,我们不要被问题吓倒,不要惧怕权威,更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。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,用自信心作为突围那些权威名义下的种种圈套的利器。
班德尔的捣蛋鬼?哈!那帮老蘑菇提起我的童年,胡子都得打结!”
班德尔城的房子是用发光的孢子砌成的,地板下藏着会唱歌的河流。我的父母总在唠叨:“崔丝塔娜!别把闪电蜗牛塞进烟囱——它们会把屋顶炸成爆米花!”可谁在乎呢?我宁愿趴在“叮当巷”的垃圾堆里翻找零件:生锈的齿轮、哑火的约德尔鞭炮,甚至虚空生物蜕下的甲壳(虽然摸起来黏糊糊的)。
八岁那年,我用偷来的星界水晶给邻居的茶壶做了个“自动沸腾装置”,结果整个厨房被蒸汽掀上了天。蘑菇屋顶挂在黑默丁格实验室的塔尖上,像块滑稽的馅饼皮。“小混蛋!”他跺着脚吼,却偷偷把一本《基础弹道学》塞进我的布袋里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