勤奋出才能,勤奋出成果,古今中外都不例外。王祯是中国着名的农业学家。他走遍了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,经过十几年时间,才编成了巨着《农书》书刚问世不久,是王祯就去世了。《农书》的规模宏大,范围广博。全书共三士七卷(现存三十六卷,另有编成二十土卷的版本,内容相同),大约十三万字,插图三百多幅。其中包括《农桑通诀》《百谷谱》和《农器图谱》三大部分,既有总论,又有分论,图文并茂,系统分明,体例完整。
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正如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: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劳一分才。”勤奋终能越过暂时的失败和挫折,而最后取得成功。
(言归正传今日故事主角米卡)
第一章:误差的重量
我叫米卡·施密特,西风骑士团的测绘员。此刻正站在总部二楼的走廊里,怀里那台老式测距仪的棱镜硌得胸口发疼。门内传来派蒙清脆的抱怨声:“修地图算什么冒险嘛!”
深呼吸。第十三次检查制服扣子是否对齐——这是母亲教我的,“仪容整洁是对他人的尊重”。可当我推开门时,齿轮箱还是卡住了门框。
“对、对不起!”
赫塔女士的叹息像羽毛扫过后颈。她向旅行者介绍我时,我几乎要把测距仪捏出指印。那个拯救过蒙德的英雄就站在三步之外,披风上还沾着星落湖的水渍。而我呢?连句完整的自我介绍都说不利索。
派蒙飘过来戳了戳棱镜:“这东西能测出深渊教团炸的坑有多深?”
“理论上误差不超过±2厘米,”我脱口而出,“但实际需要结合土壤密度和爆炸残留物测算……”
她翻了个白眼。我咽下后半句话。
“十七厘米的生死”
出城时,派蒙啃着苹果问:“画地图真那么重要?”
我没立刻回答,只是蹲在风起地岔路口,用直尺抵住那块被暴雨冲歪的路碑。
“十七厘米。”
这个数字让我想起哥哥霍普金斯。他总吹嘘自己从烬寂海捡回的“千年古剑”,却从不提那次失踪——十二岁那年,他带着一张错误的地图闯进雪山,救援队找到他时,他的左腿离悬崖边缘只剩十七厘米。
“地图上1厘米的误差,在战场上会让整支小队覆灭。”我摘下眼镜擦拭,风掠过蒲公英的绒毛粘在镜片上,“比如达达乌帕谷那个坑……如果冒险家们信任旧数据……”
旅行者突然按住剑柄。
丘丘人的嚎叫撕裂了黄昏。
深渊法师出现时,我的手指本能地开始计算:风速每秒6.3米,湿度67%,雷元素浓度超标400%——要下雨了。
“三点钟方向!引它去洼地!”我朝旅行者大喊,同时把测距仪对准云层缝隙透出的阳光。父亲曾嘲笑我改造这玩意是“铁匠铺的耻辱”,但现在,棱镜折射的光束精准刺入怪物的独眼。
雷暴在雨水中炸成电网。派蒙的尖叫、金属碰撞声、仪器齿轮的咔嗒声……唯独我的笔尖还在速记本上移动:
“「15:47,雷深渊法师,身高1.63m(含法杖),攻击间隔2.8秒……」”
战斗结束时,手套破了,掌心渗出的血珠晕染了纸上的“63”。派蒙盯着我掌心的伤口:“你都不怕死吗?”
“数据比命重要?”她追问。
我摇摇头,把测距仪收回包内。“有些答案,连我自己都尚未厘清。”
“「Schmidt-5」”
回程路过酒馆时,二楼传来熟悉的醉话:“……霍普金斯大爷的新发现!就在烬寂海……”
血液瞬间凝固。速记本从指间滑落,摊开的那页露出角落的符号:∞形冰晶缠绕着“Schmidt-5”。派蒙想凑近看,我猛地合上本子。
五年前暴雪夜的记忆翻涌而来——哥哥在雪山失踪,我跪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积雪,直到神之眼在掌心凝结。蓝光照亮岩层裂缝时,我听见冰棱在风里低语:
「承认脆弱,比假装强大更需要勇气。」
“那是……我家族的旧纹章。”我撒谎了。
「夜与齿轮」
深夜,我坐在工坊调试仪器。月光透过齿轮间隙投在墙上,像一串游动的密码。走廊传来脚步声——是凯亚队长?还是那个总在档案室附近徘徊的黑影?
速记本摊在桌面,“Schmidt-5”的符号旁添了新注释:
「误差允许值±5米,等同于哥哥当年与悬崖的距离。」
测距仪突然发出蜂鸣。我看向窗外,蒙德的星空浩瀚如数据之海。
“或许有一天,我能坦然说出:这五米不是枷锁,而是我为你筑起的护城河。
第二章:雪线下的刻度
优菈队长站在营地篝火旁,灰蓝长发沾着未化的雪粒。她抛来一卷泛黄的地图,羊皮纸边缘烙着劳伦斯家徽——但中央本该标注补给点的地方,只有一片刺眼的空白。
“一小时内找到我藏的物资,否则全员徒步返回蒙德。”她抱臂冷笑,火光在银甲上跳成冰凉的弧,“别指望求饶,我的记仇名单早就排到明年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