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悬疑 > 九州民间志 > 第48章 王实冤魂告御状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“他……他被县太爷威胁,不敢说啊!”王老实的声音哽咽了,“大人,我儿子死得冤啊!他在牢里被活活淹死,尸体都不让我们看一眼,就那么草草埋了……我这三年,从陈留走到汴京,就是为了给他讨个公道啊!”

他趴在地上,哭得浑身发抖。周围渐渐围拢了些百姓,有人低声议论,有人叹气,还有人偷偷抹眼泪——谁没见过屈死的人呢?

包拯沉默了片刻,手里的状子被他捏得发皱。他抬头看了看天,晨光正好照在他脸上,那月牙形的印记像是镀了层金边。

“王老实,”他开口,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你的状子,本府接了。”

王老实猛地抬起头,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“本府即刻派人前往陈留县,彻查此案。”包拯的目光扫过围观的百姓,最后落在王老实身上,“你且在此等候消息,若查实你儿确系冤屈,本府定当还他一个清白,严惩元凶!”

说完,他转身走进府衙,随从紧随其后。大门“哐当”一声关上,留下王老实跪在原地,愣了半天,才“哇”地一声哭出来。这次的哭,不像之前的呜咽,而是带着豁出去的痛快,眼泪鼻涕糊了一脸,却笑得像个孩子。

围观的百姓里,有人给他递了块手帕,有人说:“老哥,你可算熬出头了。”

他接过手帕,擦了擦脸,朝着府衙的方向,又磕了三个响头。阳光穿过云层,照在雪地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,暖得他心里那块冻了三年的冰,一点点开始融化。

三天后,包拯派去陈留县的人回来了。果然如王老实所说,张大户被县太爷威胁,不敢作证,县尉的侄子也招认了盗窃官粮、栽赃陷害的罪行。更让人发指的是,那粮仓的账早就被县太爷和县尉合伙做了手脚,亏空了上千石粮食,他们怕被查出来,才急着找替罪羊,王实不过是倒霉撞上了。

开封府升堂那天,汴京的百姓挤破了头。王老实站在堂下,看着县太爷和县尉被押上来,两人腿肚子都在转,哪里还有半分当初的嚣张?

“堂下所跪何人?”包拯的惊堂木一拍,震得人耳朵疼。

“罪……罪臣……”县太爷的声音抖得像筛糠。

“你二人可知罪?”

“知罪……知罪……”

包拯把证据一一列出,张大户的证词,县尉侄子的供词,还有粮仓的账册……桩桩件件,铁证如山。百姓们在堂外听得咬牙切齿,有人喊:“打死这两个狗官!”

最后,包拯判了:县太爷、县尉斩立决,家产充公;县尉侄子杖责四十,流放三千里;所有参与陷害王实的差役,一律革职查办。

“王老实,”包拯看向堂下的老人,“你儿王实,冤情已雪。本府会下公文至陈留县,为他恢复名誉,厚葬立碑。”

王老实“扑通”一声跪下,对着包拯连连磕头:“谢包大人!谢包大人!我儿在天之灵,终于可以安息了!”

他走出开封府时,太阳正好。街上的雪化了,露出青石板的原色,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腥气。他抬头看了看天,觉得今天的太阳格外暖,暖得他眼睛又开始发热。

路过一家纸扎铺,他走进去,买了个纸人,穿着新做的粗布褂子,眉眼画得像极了王实。他捧着纸人,一步一步往陈留的方向走,嘴里哼着儿子小时候最爱听的歌谣。

走到城外的河边,他把纸人放进水里,看着它顺着水流漂向远方。

“儿啊,回家了。”他站在岸边,笑着说,眼泪却顺着脸颊往下淌,滴在水里,漾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。

那天晚上,汴京的百姓说,看见一个年轻后生的影子,跟在一个老人身后,一步步往南去。后生脸上带着笑,走得轻快,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。

而开封府的卷宗里,从此多了一页记载:“宋嘉佑三年,陈留县民王实,被诬盗粮,含冤而死。父王老实,千里赴京,叩阍鸣冤。开封府尹包拯,察其冤情,秉公断案,元凶伏法。实冤得雪,时人感泣。”

只是那卷宗里没写,王老实回到陈留后,在儿子的坟前守了十年。坟头的草绿了又黄,黄了又绿,他就那么坐着,像一尊石像,直到有一天,村里人发现他趴在坟头上,再也没醒过来。

有人说,他是去找儿子了。在那个没有冤屈,没有寒冷的地方,父子俩终于能好好说说话了。

汴京的雪,每年都会下。只是后来再下雪时,老人们总会指着开封府的方向,跟孩子说:“看见没?那地方,能为咱老百姓做主。”

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,眼里映着雪光,亮闪闪的,像极了希望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