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括冷笑一声,从袖中取出寸许长的竹筒。
“上月在胶州湾试射,三十丈内可焚敌船。若每船配备百具,何惧海寇?”
朱五六盯着案上的船模,忽然想起七年前在漠北初见朱标的场景 —— 那时他手持复活兵团的火铳,眼中倒映着应天城头坠落的 "明" 字旗。如今大周铁骑已踏遍中原,唯有海洋仍是未知的疆域。
“准奏。”
朱五六猛地拍案,龙袍上的金线蟠龙在烛火下熠熠生辉。
“设市舶司于泉州、广州、明州,许百姓出海贸易,所得税银三分归官七分入商。郑和为航海总兵,总领宝船监造与远洋诸事。”
两年后,泉州港。
巨大的船坞里,首艘宝船 “镇海王”号正在上漆。
十丈高的桅杆上,新制的三角帆在海风中猎猎作响,船身朱漆下隐约可见交错的钢铁龙骨 —— 那是复活的宋代兵器专家秦九韶改良的结构。
老船工李阿爹摸着船舷上的铜制锚链,浑浊的眼睛泛起泪光。
“老汉年轻时在明州港撑船,洪武爷一道海禁令,把我们这些讨海人困在陆地上十年。如今……”
他抬头望着桅杆顶端的玄色龙旗,忽然挺直了佝偻的腰背。
“这船底的十二道隔水舱,比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还结实三分!”
郑和站在观景台上,看着舢板载着各国商使靠岸。
波斯商人的驼队、大食水手的头巾、占城使者的孔雀羽毛,在码头上交织成五彩斑斓的画卷。
他忽然瞥见人群中有人偷偷传递油纸包,袖口绣着半朵残明莲花 —— 正是三个月前被击溃的 "大明水师残部" 标志。
郑和低声对亲卫说道。
“去告诉沈大人,今晚子时,神火飞鸦试射的方位,改在泉州外海十里处。”
嘴角勾起一丝冷笑,他转身走向正在装载瓷器的宝船,腰间的牵星板随着步伐轻响,仿佛在计算着远洋的第一缕曙光。
三个月后,顺天府军机处。朱五六握着郑和从占城带回的象牙雕,听着沈括汇报海贸税银。
“泉州港月入二十万两,广州港三十万,明州港因靠近残明旧地,暂收十五万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