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> 第171章 抄掠四千万两白银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1743年八月下旬,大小金川战事尘埃落定。

在清军的持续施压下,当地八成碉楼被拆除,残余反抗力量悉数肃清。

与此同时,超五万藏民与被遣散的藏兵选择内迁,这一人数占金川地区总人口的三成有余。

经此变动,多吉、索诺木两部兵力急剧缩水,麾下士卒仅剩三千余人,其军事规模,充其量仅相当于清军一个旅的建制 。

暮色中的勒乌围官寨,油灯在寒风中摇曳。

多吉摩挲着祖传的狼牙刀,听着远处传来的驼铃声——那是内迁队伍正在启程。

索诺木将茶碗重重砸在桌上:“不过数日,竟落得如此田地!”

两人沉默良久,最终决定蛰伏待机,只盼清军班师后能重整旗鼓。

与此同时,清军营帐内,兆惠展开密旨时,烛光将他眼角的皱纹照得格外清晰。

“传多吉、索诺木进帐。”兆惠将密旨卷成筒状,轻轻敲击案几,金属护腕与木桌碰撞出清脆声响。

当多吉与索诺木踏入营帐,扑面而来的檀香混着炭火气息。

兆惠意味深长开口:"今日于二位,是个大喜之日。"这话瞬间勾起二人遐想,莫非清军要撤,或是朝廷要封官赏赐?

随着明黄色的密旨展开,兆惠高声宣读:“……索诺木、多吉二人深明大义,迷途知返,擒获叛逆,记大功一件,赏黄金一万两......”

金灿灿的赏赐令二人瞳孔骤缩,紧张的肩膀也随之放松。

然而,兆惠话锋陡然一转:“但朝廷法度森严,军政必须分离。

若授知府之职,便要交出虎符。”

话音未落,索诺木手中的转经筒险些掉落,多吉额头青筋暴起——没了兵权,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。

见两人面色骤变,兆惠却不紧不慢展开第二道旨意:“皇上念二位忠勇,特设金川一旅、二旅,编入朝廷正规军编制。

往后粮饷按月调拨,火器军械亦由兵部补给。”

这番承诺让空气中的火药味悄然消散。

多吉与索诺木对视一眼,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算计——若有朝廷源源不断的供给,暗中扩充兵力不过是时间问题。

两人同时单膝跪地,藏靴重重砸在青砖上:“谢皇上恩典!”

兆惠上前扶起二人,语气温和说道。

“都是朝廷的栋梁,不必多礼,往后缺衣少食,尽管开口。”

多吉望着兆惠腰间的玉带和甲胄上的鎏金纹饰,恍惚间仍觉得如坠梦境,短短几日,局势竟有这般反转。

索诺木微微低头,喉结动了动,掌心不自觉摩挲着藏袍下摆——他亲手斩杀泽旺、拆毁碉楼的画面在脑海闪过,暗忖这些赏赐虽来得突然,倒也算是自己“应得”,只要兵权还能握在手中,金川就还有变数。

然而这份侥幸转瞬即逝,兆惠脸色陡然阴沉,语气如淬了冰般森冷。

“多吉旅长听令!安东省匪患猖獗,着你即刻率部星夜驰援,不得有误!"

"安东省?那不是朝鲜旧土?!我不去!"多吉踉跄后退半步,颤抖的手指直指兆惠。

话音未落,寒光闪过,兆惠的亲卫已将他死死按倒在地,冰凉的刀锋瞬间贴上脖颈。

"抗军令者,斩。"兆惠的刀刃微微下压,在多吉脖颈划出一道血痕,"现在可愿去了?"

"去!我去!"多吉额头冷汗混着血珠滚落,求生本能让他连连应承。

兆惠收起长刀,掸了掸袖口:"这才像话,军人当以服从为天职。"

兆惠目光转向呆立的索诺木,笑意不达眼底:"你说是不是?"

索诺木扑通跪地,喉间发紧:"大帅所言极是,军令如山!"

"很好。"兆惠甩袖展开调令。

"索诺木旅长听旨!即刻率部开赴澜沧省,戍守江防,违令者军法处置!"

索诺木瞳孔骤缩——那是澜沧江最南端的边陲,此去千里,再难回金川故土。

兆惠看着两人骤然发白的脸色,伸手重重拍了拍他们的肩膀,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。

"此行虽路途遥远,但安东、澜沧皆是鱼米之乡,风土气候可比金川强上十倍百倍。

到了那边,二位怕是要乐不思蜀啊!"

多吉、索诺木嘴角扯出僵硬的笑意,躬身称是,心底却早已将兆惠祖宗十八代咒骂个遍。

待回到营地传达调令,麾下藏兵顿时炸开了锅,有人憧憬着新地的富饶,巴不得早日离开贫瘠的金川,也有人攥着祖辈留下的转经筒,跪在地上泣求留下。

"都给我收拾行李!"多吉一脚踹翻议事帐中的矮桌,铜壶与酥油茶泼洒满地。

"拖家带口一个不许落下!"多吉心里清楚,若放任不愿前往的人留下,不仅兵力会折损大半,更可能给清廷留下把柄。

索诺木则抽出腰间短刀抵住一名老兵咽喉:"敢违令者,今日就埋在这碉楼下!"

在清军明晃晃的刀枪监视下,六千多藏兵连同眷属被迫踏上异乡之路,马蹄扬起的尘土中,混杂着孩童的啼哭与老人的叹息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