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文山那双深邃的眼睛,在秦风的分析后,快速眨动了几下,仿佛在过滤着信息,随即,他那灰白的眉毛微不可察地挑了挑。他没有立刻表态,只是用一种意味深长的语气,沉声对秦风说道:
“别着急,小风。我们作为学院的代表,本就占据着主动权。让我们再观望观望,让子弹再飞一会儿,相信要不了多久,瑛斗先生会主动开口,将他真正的困境和盘托出。”他的话语中,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与老辣的策略。
三人穿过停放着各种战机模型的宽阔过道,那些模型在柔和的灯光下闪烁着未来科技的光泽,每一架都代表着神宫工业在空天领域的野心。他们继续向武备场内部更深处走去,那里的场地豁然开朗,变得更加开阔,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窟。即便此刻已是深夜,这里的工作人员依旧不少,他们身着统一的工装,在各种设备间穿梭,忙碌的身影在巨大的空间中显得渺小而专注。
许多乍一看根本分辨不出作用的器械,其表面布满了复杂的线路和传感器,被这些员工们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平板推车上,带着微弱的嗡鸣声,不知是要拿去组装什么未来战争机器,还是进行某种更高精度的调校。这里,正是神宫工业引以为傲的新式战车测试场地,是陆战科技的前沿阵地。
不远处,一片被高强度防护网隔离的测试场地中,一辆外观奇异的“坦克”正静静地停在那里。它看起来像是某种露天敞篷的未来跑车,巨大的车体上没有加装任何防护与装甲板,裸露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线路,呈现出一种原始而又充满力量感的姿态。
数量众多且颜色各异的各种高能线缆,如同血管般,通过几台造型奇异的能量传输装置,密密麻麻地连接着坦克的炮塔,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。在坦克旁,还有几个身着后勤制服,佩戴着数据终端的人员,他们神情专注,低声交流着,像是在实时记录着什么实验数据,每一个表情都透露出对测试结果的期待与紧张。
“这里,是专门为我们‘概念性战车’,进行动力学与武器系统参数提取,以及模拟演练的场地。”瑛斗看出了秦风的兴趣,他向坦克旁的工作人员招了招手,那是一种上位者特有的、带着命令与慰问的姿态。对方见状,立刻以一种训练有素的谦卑姿态,立正回应了瑛斗,显示出神宫家家臣制度下森严的等级。
“这里正在测试的,是尝试搭载我们最新研发的轻量型电磁炮的‘伏虎’原型机。说是原型机,其实它目前还只有一个半成品的炮台,内部的能量核心和冷却系统都处于调试阶段。为了方便获取电磁炮充能、发射以及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某些关键信息,测试人员才特意要求拆卸掉所有不必要的防护装甲,以便直观观测和数据采集。”
瑛斗的话音刚落,仿佛一道无形的指令,那辆“伏虎”原型机炮塔上的那门粗壮的电磁炮,便开始发出低沉的嗡鸣,随即进入了充能状态。透明的能量管线上,高能等离子体如同活物般,充盈着闪耀的蓝白色火光,那些光芒在炮管内高速流转,汇聚着可怕的能量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臭氧和金属离子的特殊气味,静电在空气中滋滋作响,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爆发。下一刻,随着一声低沉轰鸣,炮管前端的空间似乎都被瞬间撕裂,一道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电磁弹丸,猛地从炮膛中喷射而出。几乎是眨眼之间,那道带着极致动能的弹丸,瞬间贯穿了百米外的目标。
现场扬起了一大片铺天盖地的尘埃与碎石,如同小型爆炸。工作人员们下意识地遮住脸庞,躲避着冲击波和飞溅的碎片,直到剧烈的震动平息,尘埃渐渐散去,方才得以看清测试结果。
测试场地中央,赫然矗立着一整块厚度达到10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,然而,此刻它的中心位置,却像是被人用某种巨型利爪,硬生生地撕开了一道可怖的、焦黑的口子,边缘熔融变形,断面狰狞,仿佛被开膛破肚、肠穿肚烂。那枚电磁弹丸在完整穿透了整块装甲后,其残余的动能依旧惊人,直到最后,才狠狠地砸在了用作隔离板的、同样厚重的金属墙壁上,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,并在那坚硬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显眼凹痕,深度足以容纳一个成年人的拳头。
“这……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力。”秦风的眼中闪烁着惊叹与思考的光芒,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“伏虎”的炮塔上,似乎在解析其内部的原理。他有些意外地说道:“没想到,神宫工业已经在开始尝试将如此强大的电磁炮,移植到陆战坦克这种相对紧凑的平台上。此前,我只在泛亚联合海军的测试舰船,以及现役的太空军舰的照片和机密报告上,见到过货真价实的电磁炮系统。它们通常体积庞大,需要独立的能量反应堆供能,从未想过能应用在地面载具上。”
瑛斗脸上露出一丝苦笑,那份短暂的得意被现实的挑战所取代。他摇了摇头,语气中带着几分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:“秦先生,您过誉了。离真正的实用化,我们还差得远呢。目前阻碍我们实现电磁炮轻量化、小型化的技术问题,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领域:一是能量系统,我们需要更小巧、能量密度更高、瞬时功率输出更稳定的电池与电容器;二是散热系统。以目前的电池与电容器技术,其能量密度和功率输出,想要在坦克这种有限的内部空间内,达到电磁炮理论上的高初速和连发能力,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