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“条芩得土气而润,能养肺阴,”黄芩以竹筷搅药,“童便咸寒,引药入肾,金水相生;天花粉生津止渴,阿胶养血止血。此乃‘壮水制火’,兼以润下之法。”说话间,竹筷上粘的药汁滴入酒坛,坛中陈酒竟化为琼浆,色清如水,饮之甘润不燥,后世“芩芍酒”即脱胎于此。

又有一织锦女,久坐机房,秋分后觉喉中如有丝线缠绕,欲咳不能,欲咽不下,晨起咯出白痰如絮,黏着难出。黄芩诊其脉,弦细而涩,视其咽喉,黏膜淡红而干,叹曰:“此乃燥痰结於肺系,《金匮》所谓‘梅核气’也。肺属金,主声息,今金燥则肺叶焦举,气结痰凝。”遂取枯芩与厚朴花、代代花同蒸,制成噙化丸,含之则喉间清凉,丝丝痰涎随津液化开。

织锦女含丸三日,忽于痰中咳出细如发丝的锦线——原是常年吸入织锦飞絮,与燥痰相结所致。黄芩取锦线浸於药汁,线竟化作透明丝缕,飘至机杼上,织出的锦缎竟自带云纹,且闻之有清香气,此乃后世“清气化痰丸”之兆。

至秋分日,黄芩登渭水之楼,见两岸草木皆披金装,唯河边芦苇枯槁如白发,茎中流出黏液如胶。她取芦苇茎与枯芩同煮,汤成后分赠舟子,舟子服之,秋冬不患咳嗽。“芦苇茎入肺经,能清络中余热,”黄芩指点芦苇根须,“枯芩泻肺火,二药相须,如金刀断芦苇,可破肺中滞气。”言毕,以袖拂过芦苇荡,枯苇竟抽出新芽,芽中裹着药香,此乃后世“苇茎汤”渊源。

正行间,忽见一孩童抱病而来,面色青白,咳声如犬吠,喉间痰鸣如哨。黄芩视之,见其颈间淋巴结肿大如杏,推之不动,知是燥痰结於少阳经。她取枯芩与夏枯草、牡蛎同煅,研末后以醋调敷,兼用条芩煎水服之。三日后,肿大处变软消散,孩童颈间竟留下淡淡金印,如黄芩茎叶之形。

正是:露结为霜肺络凝,枯润相济化琼瑛。欲知寒露霜降如何制燥烈,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