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清明养肝 东风拂柳轻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黄帝又翻开《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,朗声道:“‘东方生风,风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。’今以山茱萸酸收(肝)合川芎辛散(胆),白芍酸甘(肝脾),此乃‘肝胆相照,肝脾调和’之法,合于春气升发之序。”话音未落,山茱萸枝头升起青气(肝木),根部涌出赤气(心火),青赤二气在半空凝成“风雷益卦”,卦象中风雷相助,增益万物。

五·养肝炼剂 体用和合丹

未时初,青黛依黄帝之训,炼制“养肝体用丹”。她特选清明当日卯时(5-7点)取风木之气,以此时为肝经当令,风气最柔。先以川芎二钱、防风一钱,用清明新火(柳木之火)煎取辛散之液,疏泄肝用;再以白芍四钱、甘草二钱,用清明朝露煎取酸甘之汁,柔润肝体;另取山茱萸果肉六钱、木瓜二钱,磨成酸温浆汁,舒筋活络;最后以乌梅肉一钱为引,共入丹炉。

丹炉中,辛散液置于东方木位,酸甘汁置于北方水位,酸温浆置于中央土位,乌梅分置南北水火位。青黛运起“肝体用诀”,左手掐震卦诀(动),右手捏巽卦诀(静),口中默诵《川芎茶调散》合《芍药甘草汤》方歌:“川芎茶调散风邪,芍甘汤中缓急施,山萸木瓜乌梅入,肝体肝用两相宜。”

但见药料化作青、白、赤三色烟雾,在炉中形成“风木和合阵”:青气(疏泄)上升,白气(柔润)下降,赤气(调和)居中,三色烟雾旋转交融,最终凝成翡翠色丹丸,表面浮现出“肝体柔和”四个虫鸟文,字中隐隐有柳木扶风之态。

六·根脉通肝体 风木展太和

申时正,山茱萸根部忽然发出青赤光芒,根系在土中延伸出肝经的体用络脉。青黛以“先天经络镜”观之,见左株根系从“肝俞穴”(肝之背俞,养体)起始,沿脊柱布于肝体,与新条相连;右株根须从“风府穴”(祛风要穴,用事)出发,沿头部至“太冲穴”,与青气相通,中间以“期门穴”(肝之募穴)为枢纽,如体用开关。

“《灵枢·经脉》云:‘肝足厥阴之脉,属肝,络胆,上贯膈,布胁肋,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。’”青黛默诵经文,忽见根系交汇处的“期门穴”位置,生出一枚“风木果”,半青半赤,青如柳叶,赤如朝霞——青色部分有赤纹缠绕(用中有体),赤色部分有青脉流转(体中有用),正是“肝体肝用,不二而二”的具象化。

防风仙子凑近观察,忽然惊呼:“看那风木果!青属用(风),赤属体(血),中间竟有黄线贯通,分明是‘土为木母’的五行根本!黄线又分五岔,对应五脏,真是‘肝为刚脏,赖土以养’的全息缩影。”白芍仙子亦点头赞叹:“果中隐隐有竽瑟之声,似是肝体肝用和谐的韵律,真是‘肝木条达,气血以流’的实证。”

七·性味归经 风木化酸辛

酉时三刻,青黛取风木果验其性味。体用之味辛甘酸温,舌尖有畅快感:辛甘为木火之味,入肝、胆经;酸温为木土之性,入肝、脾经,对应“木生火,土培木”的生理循环。嚼之先觉辛散如春风拂面,后感酸甘似春雨润物,正是“疏泄不耗阴,柔润不滞气”的药性彰显。

“《本草经解》云:‘川芎,气辛温,味辛,入足厥阴肝经;白芍,气微寒,味酸,入足厥阴肝经。’”青黛以银针蘸取果液,滴入五行盘:液滴(木火土)遇水盘化青雾,如“木疏土,土克水”;遇火盘生赤霭,似“木生火,火暖土”。液滴悬停中央,竟化作阴阳鱼雏形,正是“体用不二,阴阳互藏”的具象化。

八·节气收官 风木得太和

戌时初,清明的最后一丝和风融入草木。山茱萸的风木果实重归太极原型,青气与新条交融成“风木太极图”:青气为阳鱼,新条为阴鱼,鱼眼分别为“太冲穴”与“曲泉穴”的光影。果实表面浮现出“肝木条达”四字,字体如蝌蚪文,暗合“与天地同和”的至理。

青黛取出“风木平衡仪”,见疏肝指数与柔肝指数呈6:4比例——此乃“疏泄有度,柔润有节”的最佳状态,恰合《内经》“春气者,病在头”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”之论。她又以舌尝果实,初感辛散醒神,后觉酸甘柔润,正是“先疏后柔,体用皆宜”的药性终极表达。

“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云:‘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’”青黛在竹简上写下终章结语,“清明治草,当知‘养肝非独疏肝,需柔肝以济;柔肝非独养阴,需疏肝以和’。此草历经二十四节气,得天地阴阳之全气,终成‘药中太极’,可应万病,全在‘体用不二,阴阳自和’。”

结语·天人合一

戌时末,暮春的夕阳染红悬壶谷,山茱萸的太极果实散发出七彩光晕,光晕中隐约浮现二十四节气的药影:冬至的水火、小寒的火土、立春的木气……最终汇聚成“阴阳平衡”的终极符号。光晕所过之处,药田的草木皆现太极纹路,仿佛天地万物同奏“阴阳和”之曲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