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·土釜米泔煎湿邪
煎药选用「黄土釜」——此釜以黄河中下游冲积土烧制而成,釜底刻「地天泰」卦象,象征天地交泰,内膛涂以灶心土混悬液,经九次煅烧而成。青瑶先将川羌活、川独活、藁本、防风投入釜中,加入五升「米泔水」——取淘洗大米的第二遍水,静置澄清,性甘平,能养胃气——浸泡二时辰,待药材吸饱水分,水面浮起一层灰黄色泡沫,此乃湿浊之气,用竹筷轻轻撇去。
「煎湿邪为病之药,需文火慢煎,如土得火而温,方能化湿而不伤正,」青瑶点燃「栗炭火」,栗炭燃烧时发出轻微的爆裂声,火势温和稳定,「栗炭性温而稳,与土釜相济,能助脾阳运化湿邪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『火生土,土胜水』。」待药液煮沸,转文火慢煎,同时每隔半个时辰添加「黄土水煎」——取灶心土二两,加水煮沸,静置澄清,取上清液——保持药液量不变,「黄土水煎,以土补土,增强健脾祛湿之力,如老农耕作,深耕细作,土旺则水湿自消。」
三时辰后,药液煎至一升,青瑶加入「炒薏米」三钱——薏米以文火炒至微焦,散发着谷物的焦香——搅拌均匀,「炒薏米健脾利湿之功更胜,《本草纲目》言其『健脾益胃,补肺清热,去风胜湿』,与诸药相伍,可使湿邪从小便而出,此乃『治湿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』的经典法则。」
五·拔罐药浴双祛湿
配合药物治疗,青瑶采用「拔罐疗法」,于辰时(7-9点)——脾经当令,土气旺相之时——施术。她取「竹罐」二十四个,以新鲜青竹制成,筒口打磨光滑,先以生姜汁浸泡半日,再投入沸水中煮热,「竹为草木,得东方木气,木能疏土,生姜辛温,能散湿邪,竹罐加生姜汁,可奏『木疏土壅,湿随气出』之功。」
先在「大椎穴」——诸阳之会——扣罐,迅速拔出罐内空气,可见罐内皮肤瞬间充血,呈现紫红色瘀斑,「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,拔罐此处,能激发阳气,驱散周身湿邪。」接着在「脾俞穴」「胃俞穴」「足三里」「阴陵泉」等穴位依次扣罐,留罐十五分钟,起罐后可见局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珠,此乃湿邪外出之象。
同时,采用「药浴熏蒸」疗法:取羌活、独活、防风、艾叶、仙鹤草各二两,装入纱布袋,置于特制的柏木浴桶中,倒入沸水五斗,盖上桶盖,熏蒸半小时后,待水温降至适宜,让张桂兰褪去衣物,坐入桶中,浸泡全身。「药浴之法,可使药性通过皮肤腠理渗入经络,直达病所,」青瑶解释道,「《理瀹骈文》云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』,此法治湿痹,尤能直达病处,胜似口服。」
六·湿化气行痹泻止
三剂「鹤羌胜湿汤」后,张桂兰的病情出现明显转机:第一剂服后,当日阴雨绵绵,关节疼痛却未加重,泄泻次数减至每日三次;第二剂服后,关节肿胀开始消退,能缓慢屈伸,泄泻便质转稠;第三剂服后,关节疼痛大减,已能扶着榻边站立,泄泻仅每日一次,便质成形。青瑶诊其脉,寸关脉濡缓渐转和缓,每分钟增至七十次,尺脉微显,重按可得细弱搏动;观其舌,舌苔白腻变薄,舌根处露出淡红舌质,齿痕变浅。
调整药方时,青瑶加「黄芪」三钱、「当归」二钱,黄芪用蜜炙至表面微焦,当归用酒炒至微黄色,「黄芪甘温,补气固表,蜜炙后增强补气之力;当归辛温,养血活血,酒炒后活血而不滞,」她解释道,「此乃『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』之法,气血充足,湿邪易去。」减去羌活至一钱,避免辛散过度耗气。
服药七日,张桂兰已能扶着拐杖在院内行走,双膝关节肿胀完全消退,疼痛消失,泄泻已愈,面色转润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缓而有力,如春风拂柳,和缓均匀。青瑶以「参苓白术散」善后,方中人参易太子参,加炒薏米、砂仁,嘱其用「炒米茶」送服,「炒米茶健脾和胃,与参苓白术散相伍,可巩固疗效,防止复发。」
七·黄帝论道释土机
是夜,中央黄帝在「昆仑土宫」召见青瑶,宫中暖意融融,案头摆放着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色土,象征「土居中央,周流四旁」。黄帝身着「稼穑黄袍」,袍上绣着农耕、药草、仙鹤等纹样,腰佩「土德黄琮」,琮体上的水纹与土纹相互缠绕,如阴阳鱼般旋转。
「雨水节气,土湿水旺,乃土运不及,水反侮土,」黄帝以玉尺指点五行生克图,图中土气薄弱,水气强盛,形成「土虚水盛」之势,「张桂兰之病,脾虚是本,湿盛是标,如地基潮湿,房屋倾颓。你用羌活胜湿汤祛风除湿,如开窗通风,驱散湿气;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,如加固地基,防止水侵;仙鹤草固肠止泻,如修补漏洞,此乃『标本兼治,次第有序』。」
青瑶叩首请教:「为何用竹罐加生姜汁拔罐,能增强祛湿之力?」黄帝笑道:「竹者,木也,木能疏土,土疏则湿易去;生姜者,辛温之品,能宣发湿邪,两者相合,如刮风扫地,湿邪自无滞留之所。更妙在药浴熏蒸,借热力使毛孔开张,湿邪随汗而出,此乃『开鬼门』之法,与『洁净府』(利小便)相呼应,使湿邪有出路。」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