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鸿雁来宾补肾阳 雀入大水滋肺阴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鸿雁来宾补肾阳 雀入大水滋肺阴

第四折·蛰虫咸俯验七情

寒水神凝视陶瓮,忽然挥手招来一阵冰浪与湿雾,冰浪如刀山,湿雾似泥潭,同时涌入瓮中。奇妙的是,冰浪与湿雾在瓮中相遇,竟化作无数细小的冰晶与水珠,落入白术粉中凝结成“寒湿”二字。茸翁轻笑,从葫芦中倒出“温阳酒”,酒液呈赤金色,散发着鹿茸的辛香与蛤蚧的咸涩。酒液滴在“寒湿”二字上,字迹竟逐渐软化,化作一滩温水,水中漂浮着鹿茸与紫菀的碎屑,如舟泛暖江。

“寒湿者,如冰裹湿泥,需以阳火融之,土气化之。”茸翁以手指蘸酒,在瓮壁画出“温”字,字迹竟化作暖阳普照,“鹿茸化冰,蛤蚧行水,此乃‘温化并行’之法。”

贝母姑娘轻摇金铃,发出“羽音”(水音)与“宫音”(土音)交替的节奏,瓮中的黑色与黄色烟雾竟随着节奏旋转,形成水土相和的漩涡。寒水神见状,从袖中取出一枚“寒水珠”,投入瓮中。瓮中顿时腾起紫黑色烟雾,却见鹿茸如赤龙吐火,将寒气得融化,白术如女娲抟土,将湿气得塑型,最终烟雾化作一缕青气,散出“寒消湿化”四字。

“寒水珠得寒水之气,需以火土之性化之。”芩儿解释道,“通灵根得丙火之味、戊土之性,可沟通火土,引寒湿入肾脾,再以鹿茸、蛤蚧温化,紫菀、白术疏导,此乃‘火土相生’的循环制化。”

第五折·秋收冬藏施妙剂

未时初刻,茸翁带着众人来到“温肾滩”。这里的沙滩下埋着鹿茸片与蛤蚧壳,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紫菀花与白术根,形成“肾肺同治”阵。他割下三克鹿茸血、取来一对蛤蚧尾,放入铜锅中,加入紫菀、白术,以海水煎煮。锅下的火焰竟是赤红色的,如珊瑚燃烧,煮出的药液呈琥珀色,表面浮着一层油润的光泽,如羊脂覆水。

老吴服下药液,片刻后感觉有一股热流从丹田升起,逐渐蔓延至四肢百骸,后腰的青黑区域竟如晨雾般消散,咳出的痰液转为白色稀沫,带着紫菀的清香。小翠喝下用鹿茸酒调的白术膏,小腹的绞痛逐渐减轻,经血颜色转为淡红,夹着的血块化作细小的冰晶,随经血排出。

李郎中摸着小翠的脉,惊喜道:“沉迟脉转缓,紧脉转柔,此乃‘肾阳得温,寒饮得化’之象。《景岳全书》言‘金水六君煎,治肺肾虚寒,水泛为痰’,今用之果然神效。”

茸翁取出海螺,蘸取药液在船舷绘制“温肾符”,符咒遇风即化,化作无数细小的鹿茸虚影,在海面上形成暖流,散发出持久的温热之气。“此符借海阳之气,合药物之性,可使寒湿不得侵,肾肺得温养。”他解释道。

第六折·祭寒衣节话医理

申时三刻,村落响起“寒露祭寒衣”的钟磬声。百姓们在海边摆设祭坛,坛上供奉着用鹿茸、蛤蚧制成的“温肾糕”,糕体上用紫菀汁书写着“水火既济”四字。茸翁趁机向众人传授“寒露养生诀”:“寒露时节,宜‘温肾纳气,暖脾化湿’——晨起饮鹿茸蛤蚧酒,午间用白术饼贴肾俞,黄昏食紫菀粥,可保冬令无虞。”

他指着祭坛上的“温肾糕”:“糕体需以阳光晒制,正如人体需以肾阳(命门之火)蒸化水谷。然晒制需辰时阳火,正如温阳需温和有序,不可过燥。”

天麻翁望着海边补种的枸杞苗,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:“枸杞与鹿茸同属温阳,可作冬日食疗。此乃‘以形补形’,亦合‘肝肾同源’之理,补肾即所以养肝。”

第七折·阴阳易位话玄机

酉时初刻,夕阳将渤海染成赤金色,归巢的鸿雁在天际划出金色的弧线,海面上的蛤蚌壳随潮汐开合,如肺脏呼吸。茸翁望着西方天际的水星与火星,此时两星呈“水火相克”之象,却有土星居中调和,形成“水克火,火生土,土克水”的循环。

“寒露者,‘阴阳易位,寒署交争’,如肾水与命火相搏,需以温药和之。”茸翁轻抚通灵根,根须上的黑色与赤色纹路此刻如冬日照冰,“肾需温,肺需降,今用鹿茸、蛤蚧温肾纳气,紫菀、白术暖脾化饮,正是‘温而不燥,降而不郁’,如冬日暖阳,既暖身又不灼肤。”

芩儿点头附和:“《黄帝内经》云‘肾者,胃之关也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’,今治肾而兼顾脾胃,乃‘治水需治土’之要。脾土健则水湿有制,肾水充则火有所藏,此乃‘治未病’的上工之术。”

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“虚星”(主北方):“虚星明,则水气盛。此乃提示我们,温肾需兼利水,当以淡渗之品佐之,如鹿茸配茯苓,正合‘温化与渗利并行’的治则。”

正说着,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,玉简上刻着:“寒露治寒湿,需知‘寒非纯寒,湿非纯湿,温肾非燥肾,纳气非敛气’。”茸翁微笑道:“青帝此谕,道破‘治寒湿需辨阴阳’的玄机。正如这海边潮汐,虽有涨落,却始终遵循天道,全在一个‘和’字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