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第十五回·白露养阴·桑蜜膏滋肝润肺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十五回·白露养阴·桑蜜膏滋肝润肺

- 温燥方:雄露、桑叶(生用)、麦冬、沙参、罗汉果,以“角音”音律(五音属木)为节奏搅动,蜜膏呈青绿色,弥漫着麦冬的甘润与桑叶的清苦;

- 燥瘀方:雌雄露各半、桑叶(炭化)、桃仁、红花、罗汉果、蜂蜜,以“宫音”音律(五音属土)为节奏搅动,蜜膏呈紫褐色,夹杂着桃仁的果香与红花的辛散。

阿楠手持“五音编钟”,每敲一响,炉中药汁便随音律起伏,如潮水涨落。陈郎中观察到,凉燥方的蜜膏表面凝结着细小霜花,如秋露初凝;温燥方的蜜膏中漂浮着细小气泡,如肝气条达;燥瘀方的蜜膏底部沉着黑色颗粒,如瘀血化散。竹青化作蝴蝶,翅膀上的鳞片竟映出“燥”“润”“瘀”的字形变化,直至三字交融为“和”字。

当“燥瘀方”熬至“滴水成珠”时,炉中突然喷出五色烟雾,分别对应五脏,烟雾中隐约可见“肝肺同治”的古医案图像,众人皆叹为观止。

第四折·辨证施药·金木交济

亥时三刻,书生陆明远服下温燥方,仙子取“太冲”(肝经原穴)、“尺泽”(肺经合穴)穴,行“龙虎交战”针法:先刺太冲,得气后行“泻法”,如青龙摆尾;再刺尺泽,行“补法”,似白虎归山。竹青衔来新鲜枇杷叶,刷去绒毛,煎汤送服蜜膏,枇杷叶叶脉竟与肺经走向一致。

“太冲泻肝经实火,尺泽补肺经虚损,”仙子解释,“配合桑蜜膏清肝润肺,此乃‘实则泻其子,虚则补其母’的五行生克之法。”陆明远施针服药后,觉一股清凉从足厥阴肝经上升,至胁下转为温润,涌入肺脏,咳嗽竟在半个时辰内渐止。

农妇吴氏饮下凉燥方,仙子以“温针灸”法刺“肺俞”“肝俞”穴,艾条裹着桑皮纸,燃烧时散发出焦香。“肺俞宣肺散寒,肝俞疏肝理气,”仙子边行针边说,“温针借艾火之热,化凉燥之寒;桑皮纸引药入肝肺,合‘燥者润之,寒者热之’之旨。”吴氏服药后,连打三个喷嚏,咳出白黏痰块,痰中竟夹着少许青黑色瘀丝——此乃肝郁化燥之象。

武生张大力的燥瘀方需“以酒送服,借酒力行药”,仙子命其含服蜜膏后,以“三棱针”点刺“少商”“商阳”穴,放出黑血数滴,血中竟有细小的结晶状颗粒。竹青用尾巴卷来新鲜三七,捣汁调入蜜膏:“三七活血,桑蜜润燥,此乃‘润燥不忘活血,活血不忘润燥’。”三日后复诊,张大力竟能低声哼唱,咽喉肿痛大减。

第五折·五行生克·制化失常

子时正,一老画师被抬入,其人每日临摹《山海经》,久坐伤肝,兼之白露后昼夜温差大,患“燥咳”月余,近日更觉胁肋灼痛,晨起口苦,舌边尖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仙子诊为“肝火旺,肺金虚,金不制木”,取“行间”(肝经荥穴)、“鱼际”(肺经荥穴)穴,行“东垣针法”——先刺行间,用“子午捣臼”法泻肝火;再刺鱼际,用“青龙摆尾”法润肺阴。

“荥主身热,”仙子解释,“行间泻肝火,鱼际清肺热,二穴同用,如‘金伐木’而‘木生火’受制。”竹青化作青鸾,口衔桑枝,轻轻拍打老画师的“章门”(脾经募穴,八会穴之脏会),每拍打一次,老画师便咳出少许黄绿色黏痰,此乃“肝脾不和,痰热内生”之象。

七日后,老画师能久坐作画,他指着新绘的《桑露润肺图》感慨:“昔日不知‘肝肺同治’之妙,今观笔下桑枝与肺叶交织,方知五行生克皆在画中。”仙子闻言,指着天上的“心宿”(属火)与“参宿”(属金):“心宿旺则火克金,参宿明则金生水,人身亦如此,需处处留意制化平衡。”

第六折·燥瘀入络·穷幽极微

丑时三刻,诊一寡居老妇,患燥咳十年,每至秋季加重,近月来痰中带血成缕,色暗紫,伴胸胁刺痛,夜间尤甚,舌暗有瘀斑,脉细涩如刀刮竹席。仙子以“腹诊法”触其右胁,有痞块如鸡蛋大小,推之不移,叩之音浊:“此为‘燥瘀阻肺络,日久成积’。《血证论》云‘久咳必虚,久咳必瘀’,需‘润燥化瘀,搜剔络道’。”

她取桑蜜膏与水蛭、虻虫等虫类药同捣,制成“润燥逐瘀膏”,又以“火针”点刺“膈俞”(血会)、“肝俞”穴,针柄裹以桑皮,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呈青白色,如肝肺之气交融。竹青化作穿山甲,用爪子轻刨老妇右胁痞块处,每刨一次,便有热气透出皮肤,三日后,老妇竟咳出核桃大小的瘀痰,痰中裹着细小的血丝网络,此后胸痛大减。

阿楠清理瘀痰时,发现痰中血丝竟呈肺络形状,不禁惊叹:“燥瘀深伏肺络,非仙子以虫类药搜剔,不能奏效!”仙子轻抚老妇手背的“养老”穴(小肠经穴,治肩背肘臂疼痛):“络病需‘久病入络,以形治形’,虫类药形如网络,故能通络。”

第七折·顺时养生·治未病要

寅时初,东方既白,桑树林中搭起七座草庐,百姓围坐在蒲团上,听仙子讲“白露养生之道”。她手持“十二时辰养生鼓”,每击一响,鼓面上便浮现相应的养生要点: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