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第十三回 处暑鹰乃祭·残暑夹燥寻通方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十三回 处暑鹰乃祭·残暑夹燥寻通方

煎药过程极为讲究,采用“阴阳共济火”。灶下先以松明火(属木,生火助阳)猛烧,待火势旺盛后,加入阴沉木(属阴,清热凉血),使火焰转为蓝紫色。药罐选用古朴的紫陶,内置清晨采集的朝露与傍晚收取的夜露,象征阴阳调和。武火煮沸后,改用文火慢煎三个时辰,期间需不断搅拌,如太极运转,使药力充分融合。药成之时,汤汁呈琥珀色,表面漂浮着一层细腻的油珠,散发着决明子的甘香、藿香的辛香与麦冬的清甜,令人闻之神清气爽。

刘阿婆服下首剂药后,腹中肠鸣作响,不久便排出大量稀便,颜色深黑,气味奇臭。三剂过后,呕吐停止,能够少量进食米粥;七剂服完,泄泻渐止,舌苔变薄,脉象趋于和缓。当最后一剂药饮下,她竟能缓缓坐起,虚弱地握住决明子的手,眼中含泪:“先生,我这条老命,是您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的啊!”此时,谷中突然吹来一阵清风,裹挟着丝丝凉意,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,仿佛预示着暑燥之邪正在消退。

四、七情通滞调气机

针对浑身困重、发热恶寒的患者,决明子施展“七情通滞疗法”,从多个维度调理气机。

视觉通滞:山河壮丽图:在病房墙壁绘制气势恢宏的《山河壮丽图》,画面中高山巍峨,瀑布飞泻,江河奔腾。颜料特意选用决明子汁混合青金石粉,使整幅画散发着幽幽蓝光,仿佛蕴含着清凉之气。患者凝视画作时,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,顿感心胸开阔,困重之感渐渐消散。一位患病多日的年轻樵夫,盯着画作看了一个时辰后,竟起身在病房中来回踱步,惊喜地喊道:“我感觉身上的枷锁被解开了!”

嗅觉通滞:香药醒脾囊:为食欲不振的妇人特制“香药醒脾囊”,囊内装入藿香、佩兰、决明子花、丁香、肉桂等香料。这些香料经过特殊炮制,研成细末后,用丝绸缝制而成。妇人每日清晨、午时、傍晚将香囊置于鼻下轻嗅,同时缓缓深呼吸。辛香的气味通过鼻腔直达脾胃,刺激食欲。王嫂子自从佩戴香囊后,恶心之感逐渐消失,开始主动进食,还笑着说:“这香囊比我丈夫做的饭菜还香,一闻就有胃口!”

情志通滞:笑闹驱邪戏:对于泄泻不止的老者,决明子安排谷中孩童在其病房表演滑稽戏。孩子们扮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,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,引得老者们哈哈大笑。“喜则气缓”,通过欢笑,老者们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,肠道痉挛减轻,泄泻次数明显减少。一位原本愁眉苦脸的李大爷,看着孩子们的表演,笑得直不起腰,随后惊奇地发现,自己竟然不再频繁跑厕所了。

听觉通滞:金石清音曲:针对啼哭不止的小儿,决明子让人演奏以编钟、磬等金石乐器为主的乐曲。悠扬清脆的乐声如潺潺流水,传入小儿耳中,安抚他们烦躁的情绪。同时,在乐曲演奏时,将决明子研磨成的细粉置于香炉中焚烧,烟雾袅袅,香气四溢。小儿们听着乐声,嗅着清香,渐渐停止啼哭,安静入睡。

五、性味归经炼和丹

为了彻底治愈“残暑夹燥”之症,决明子决定炼制“清和丹”,此丹药凝聚天地精华,历经重重工序。

精选生决明子(甘凉,归肝、肾、大肠经)十斤,于处暑前七日,在子时(23 - 1点)阳气初生之际,采摘饱满的种子。将其放置在西方庚位的青石台上,用初降的秋雨浸泡七日七夜,每日酉时(17 - 19点),以白玉杵轻轻搅拌,直至种子通体透亮,内部隐约可见流动的水光。

选取茯苓(甘淡,归脾、心、肾经)、白术(苦甘,归脾、胃经)各五斤,茯苓需挑选纹理细腻者,白术则取根茎粗壮的。用山泉水洗净后,与决明子一同放入蒸笼,以荷叶为垫,蒸九次,晒九次。每次蒸时,在蒸笼顶部悬挂天然水晶,借水晶的清凉之气,增强药物的润燥之效。蒸晒完毕,药物质地变得极为柔软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

加入川贝母(苦甘,归肺、心经)、石斛(甘微寒,归胃、肾经)各三两,将它们研磨成极细的粉末,如同轻烟。再取上等的蜂蜜、梨汁各适量,与药粉一同倒入铜锅,文火慢熬。熬制过程中,需不断搅拌,如凤凰涅盘,直至药汁浓稠如饴,滴入水中成珠不散。

将熬好的药汁倒入特制的模具中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,外裹一层用决明子花研磨而成的粉末。每颗药丸都蕴含着天地灵气与医者匠心,服用时,每日辰时(7 - 9点)、申时(15 - 17点),以荷叶煎汤送服三丸。辰时,脾胃经气旺盛,利于药物吸收;申时,膀胱经当令,可促使邪气排出。

患者服用清和丹后,身体逐渐好转。初服时,部分患者会微微出汗,体内的暑湿之邪随汗液排出;几日后,大便恢复正常,不再黏滞;连续服用半月,食欲大增,面色红润,仿佛脱胎换骨。一位曾经虚弱不堪的老者,服用丹药后,竟能独自上山采摘野果,逢人便夸赞:“这清和丹,就是救命的仙丹啊!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