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迹突现:土台顶端渗出清泉,泉水遇冰即化,形成螺旋状暖流,所过之处,冰层如沸汤泼雪般消融,露出底下的鹅卵石,竟天然排列成“太一生水”图案。蘅芜以陶碗接取泉水,见水中悬浮着五色微粒——青为木,赤为火,黄为土,白为金,黑为水,正是“五气调和”之兆,碗底隐约映出“三焦通利”四字。
四、道童踏雾传仙语,灵叶承露现真形
申时三刻,风雪骤停,天空裂开一道金缝,阳光如金丝般洒落草房。蘅芜刚为紫髯换好热敷的吴茱萸糊,忽见东南方腾起七彩祥云,祥云化作莲花座,一童子骑着白鹿踏云而至。童子身着月白道袍,道袍上绣着二十四节气图案,腰间二十四节竹筒泛着温润光泽,第一节竹筒上的无花果图案竟在蠕动,似要破竹而出,竹筒缝隙间渗出淡淡药香,如檀如麝。
“见过蘅芜仙子。”童子稽首,竹筒相撞发出清脆声响,恰似《黄帝内经》中的五音共鸣,“小仙乃太初宫典药童子,奉药正仙官之命,特来指引:二十四药灵乃鸿蒙灵根所化,无花果为‘春木化气之灵’,需以‘化气诀’收服,不可强取。今岁木运太过,金气来复,唯有集齐‘木火土金水’五方药灵,方能重铸灵根,逆转天道。”
蘅芜凝视竹筒,见第二节刻着“人参”二字,却蒙着一层灰雾:“为何长夏土灵蒙尘?”童子叹息:“汉末战乱,神农尝百草遗址遭毁,土灵失其根本,加之今岁脾土受木气克伐,寒湿困脾,土灵更难觉醒……”说话间,紫髯枕边的无花果叶突然竖起,叶尖露珠坠落,在床头砖面画出“肾”字水痕,砖缝中竟长出一株三寸高的幼苗,叶片形似肾脏,叶脉间流淌着淡金色汁液。
童子惊道:“此乃‘肾叶灵苗’,遇寒疝而现,正应《本草图经》‘无花果叶主下焦’之论!此苗得鸿蒙余气,可炼‘肾水固元膏’,但需以童子晨尿为引,取‘童男属阳,引火归元’之意。”蘅芜取苗入药罐,罐中顿时传出潺潺水声,如肾水流动,与紫髯的呼吸形成共振。
五、夜探龙泉寻药引,晓汲寒潭炼玉浆
子时,蘅芜提着玉壶登上龙泉山。山间雾气如墨,弥漫着一股腥甜之气,正是“寒水瘀滞,久而化毒”之象。行至潭边,见一块巨岩形似老龟,龟背上的苔藓竟天然长成“水”字,岩下寒潭深不可测,水面浮着一层冰花,每朵冰花都呈六角形——此为“水得金气”之象,却因寒凝太过,成“死水”之局。
“晚辈求借寒潭水,以炼温肾之剂。”蘅芜话音未落,潭水翻涌,一只磨盘大的巨鳖探出头来,背甲上的纹路竟与人体肾经腧穴一一对应,每处穴位都嵌着一枚珍珠,闪烁着微弱光芒:“寒潭水乃先天癸水,需以‘后天戊土’为引,否则水冷伤脾,反成隐患。然取水土相和之法,需过三关:一曰‘踏雪寻梅’,二曰‘火里栽莲’,三曰‘水底捞月’。”
蘅芜点头,第一步“踏雪寻梅”:她赤足踏入潭边积雪,每步必踩生有苔藓之处,因苔藓属阴,避之则不伤阳气,雪地下竟藏着成片的“雪地梅”,花色如血,此花得雪水之气,可制寒潭之凝。第二步“火里栽莲”:她以枯枝生火,将雪地梅投入火中,梅花遇火不燃,反化作青烟,在火中凝成莲花形状,此乃“以火暖水,以木疏土”之象。第三步“水底捞月”:她将玉壶浸入潭中,壶中预先放入灶心土,土遇水而化,竟在壶底沉淀出一轮土黄色明月倒影。
巨鳖见状,口吐人言:“善哉!此乃‘戊土镇水,己土和中’之法。”遂潜入潭底,衔出一个玉壶,壶中泉水透着冰晶,却不结冰,水面漂着七颗黑色颗粒——竟是千年芡实,得土气之厚,可制水之寒,每颗芡实上都有一个“土”字胎记。
归途中,蘅芜见北斗七星的“枢星”(天枢,属土)格外明亮,星光落入玉壶,化作金色细砂,与芡实上的“土”字共鸣,形成“金土相生”之局。她忽然领悟《太始天元册》中“肾为水火之宅,土为封疆之臣”之意,遂将金沙与芡实同煮,金土相生,共培肾元。
丑时三刻,炼药正式开始。蘅芜以桑枝为柴(木),陶罐为器(土),先煮寒潭水(水),待水沸后投入枸杞(火)、吴茱萸(金),最后放入无花果叶(木)。五种药材在罐中形成五色漩涡,对应“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”的五行循环。她口诵《灵宝经》中的“五行咒”,每诵一句,便有一道流光注入陶罐,依次为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色。
“肾主藏精,非五行共养不能复其元。”蘅芜默念,“无花果叶化气消滞,枸杞补精养血,吴茱萸散寒止痛,芡实固肾健脾,寒潭水引药入肾,此‘五行归根丹’当能逆转肾寒。”丹成之时,窗外雄鸡报晓,第一缕阳光穿透陶罐,在丹面上投射出“坎”卦纹样,卦象中心的阳爻竟如跳动的火苗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