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第三季:芒种·宫廷秘方传民间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三季:芒种·宫廷秘方传民间

《藤茶仙记:武陵灵草传》

楔子:暑湿交蒸气运变

芒种时节,北斗斗柄指向正南,太阳到达黄经75°。此时,麦熟稻播,天地间阳气蒸腾,雨水沛然,形成"暑湿交蒸"的气候特征。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曰:"芒种,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。"万物在此时经历由花到实的转化,是自然界"夏长"的巅峰阶段。

在五运六气理论中,嘉靖七年戊子岁芒种期间,大运火运太过之势正盛,司天少阴君火与在泉阳明燥金相互作用,形成"热郁于上,燥生于下"的气运格局。此时人体易受暑湿之邪侵袭,常见身热不扬、头重如裹、胸闷纳呆、大便黏滞等"湿困脾土"之症。中医养生强调"顺时摄养",当以清热利湿、健脾和中为要。

藤茶性凉而不寒,味甘苦而兼清润,入脾经后能清热祛湿,入肺经可宣发湿浊,入肝经则调畅气机,恰合芒种"清暑化湿"的养生需求。其叶片白霜中的二氢杨梅素具有抗炎抗菌作用,多糖成分可调节脾胃功能,与茯苓、薏苡仁等配伍后,更能增强健脾利湿之效,形成应对暑湿的天然良方。

第一章:芒种·宫廷秘方传民间

第一部分:溽暑熏蒸,湿困朝野

芒种刚过,京城便陷入溽暑之中。连绵的阴雨过后,烈日照耀着湿漉漉的大地,水汽蒸腾而上,形成一层无形的湿热屏障,笼罩在城市上空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,夹杂着一丝霉味,让人感到胸闷气短,浑身黏腻不适。

皇宫内,嘉靖皇帝虽居于凉爽的宫殿,仍感四肢困重,食欲不振。太医院诊脉后,称其"暑湿困脾,清阳不升",只见皇帝舌苔厚腻,脉象濡缓,正是典型的湿邪为患之象。此前立夏饮用的藤茶虽能清热,却难以应对芒种时节独有的湿浊之邪,这让御医们再次陷入困境。

民间更是深受其苦。京城百姓多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房屋中,芒种的湿热之气让许多人患上了"暑湿病"。街头巷尾,时常可见面色萎黄、精神萎靡的百姓,他们或腹泻不止,或周身酸痛,或发热不退,一时间,药铺里治疗暑湿的药材被抢购一空,却收效甚微。

此时,五运六气中火运太过与司天君火叠加,使暑热之邪亢盛,而在泉燥金之气又导致地气干燥,这种"上热下燥"的气运格局,让暑湿之邪更加缠绵难愈,普通的清热利湿之法难以奏效,必须寻找更为精妙的调理之方。

第二部分:御药房里,秘方初成

面对皇帝的暑湿之症和民间的疾苦,田世爵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再次想到了家乡的藤茶,但也明白,单纯饮用藤茶已不足以应对芒种的暑湿之邪,必须配伍其他药材,形成更为完善的秘方。

于是,田世爵奏请嘉靖皇帝,获准进入御药房,与太医院的御医们共同研究。他结合土家族世代相传的用药经验,以及中医的五行生克理论,提出了以藤茶为主,配伍茯苓、薏苡仁、陈皮等药材的方案。

"陛下,芒种之湿,非寻常湿邪可比,乃暑热与湿浊相搏而成,如油入面,难以分解。"田世爵向嘉靖皇帝解释道,"藤茶性凉,可清暑热;茯苓甘淡,能健脾利湿;薏苡仁微寒,可清热利湿;陈皮辛苦,能理气和中。四药相合,既清暑热,又健脾湿,还能理气,使气行则湿化,热清则湿去,正合'治湿不理气,非其治也'的医理。"

御医们闻言,纷纷点头称是。他们又根据五运六气理论,认为今年火运太过,当加少许黄连以清心火,防止暑热内陷;同时,考虑到湿邪易伤脾阳,又加入了少量干姜以温脾阳,形成"清热而不伤阳,利湿而不碍脾"的精妙配伍。

经过数次试验和调整,一款名为"藤茶清暑化湿饮"的秘方终于在御药房里诞生了。其方中藤茶三钱,茯苓五钱,薏苡仁五钱,陈皮二钱,黄连一钱,干姜五分,用泉水煎煮,取汁温服,具有清暑热、化湿浊、健脾胃、理气机的功效。

第三部分:武陵茶坊,秘方初售

秘方既成,嘉靖皇帝率先饮用,数日后,四肢困重之感消失,食欲恢复,精神大振。皇帝大喜,当即下旨,命田世爵通过其开设的"武陵藤茶坊",将此秘方推广到民间,以解百姓之苦。

位于京城繁华地段的武陵藤茶坊,此刻已焕然一新。门前悬挂着"奉旨售茶"的金字匾额,两侧对联写着"武陵灵草解百毒,宫廷秘方济众生",吸引了众多百姓的目光。

茶坊内,田世爵亲自坐堂,为百姓诊断开方。他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症状,在"藤茶清暑化湿饮"的基础上进行加减,真正做到了"辨证施治"。对于湿重于热者,增加茯苓、薏苡仁的用量;对于热重于湿者,加重藤茶、黄连的分量;对于脾虚明显者,加入党参、白术;对于气滞较甚者,增加陈皮、木香。

茶坊的伙计们则按照田世爵的方子,将藤茶与其他药材配伍,制成一包包装好的"清暑化湿茶",方便百姓购买饮用。这些茶包价格亲民,功效显着,很快就受到了京城百姓的欢迎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