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九叠筑窖与火土阵法
筑窖采用"九叠火土法":
1. 筑基:铺九寸厚玄黄土,埋土精珠
2. 立壁:每尺土墙掺三斤艾草绒,夯筑时唱《土火歌》
3. 封顶:用三层土夹两层艾草,形成"土火土"三明治结构
4. 开穴:在东南西北中五方设火道,用赤陶管连接
5. 布阵:窖底埋入刻着五行图的青铜盘,盘心放土精珠
当最后一筐混合土倒入时,窖内突然升起暖气,原本结在四壁的冰棱开始融化,滴落在青铜盘上发出"叮咚"声。老司用罗盘测定,盘心的土精珠竟形成了微弱的磁场,与北斗七星的"天权星"(属土)产生共振。
(三)陶罐凝露与水藏玄机
窖内放置的陶罐选自龙窑烧制的"太极罐":罐身一半施黄釉(属土),一半施青釉(属水),罐底刻着"水土合德"四字。滕老汉亲自到"玉液泉"取水,泉水在罐中自动分成两层:上层清(属阳水),下层浊(属阴水)。
更奇的是,当陶罐放入暖窖,黄釉面凝结出露珠,青釉面结出薄霜。老司用鹅毛蘸取露珠,发现露珠落在藤茶上竟化作热气;蘸取霜花,霜花接触藤茶瞬间融化,留下金斑。他突然悟道:"黄釉化水为润,青釉化水为藏,此乃'水土既济'之象!"
(四)窖温九转与藤茶回春
暖窖建成后,滕老汉实施"九转温窖法":
- 子时至卯时:烧桑木炭(木火生土)
- 辰时至未时:烧枣木炭(火土相生)
- 申时至亥时:烧槐木炭(土金相生)
每转火候不同,窖温从零下五度渐升至零上八度。三日后,窖顶的冰棱全部化作金红色的水珠,滴在藤茶上发出"噗噗"声。滕老汉掀开竹匾,发现被冻僵的藤茶叶片竟舒展开来,叶脉间的暗紫色金纹重新变得明亮,散发出带着暖意的茶香。
四、滋水固藏调药性
(一)玉竹汲精与冰雪采挖
立春前七日,滕老汉带着竹镐走进冰封的竹林。雪下三寸处生长着一种黑节玉竹,根茎粗壮如小儿臂,节间布满白色晶点——此乃得水土之精的"冰玉竹"。他用刻着水纹的玉铲挖掘,每挖一株就在坑中倒入一勺"玉液泉"水,念诵《玉竹咒》:"竹生冰下,水润土藏,借尔精魂,润我藤茶。"
玉竹需经"三冰三晒"处理:
1. 冰渍:用初雪冰浸三日
2. 晒露:在月光下晒三夜
3. 蜜蒸:用野蜂蜜蒸三时辰
4. 窖藏:在暖窖存三日
5. 切片:切成铜钱厚的薄片
6. 火烘:用桑木火烘至半干
7. 水淬:用玉液泉水淬三次
当玉竹片在陶瓮中浸泡时,瓮壁上竟凝结出藤叶形状的冰晶,老司用银簪挑取冰晶,发现冰晶内部有流动的金纹,如同活的藤茶汁液。
(二)九蒸玉液与五行煎法
煎玉竹水采用"五行煎法":
- 木火煎:用桑木火(木)煎三时辰(火)
- 火土煎:转枣木火(火)煎五时辰(土)
- 土金煎:换槐木火(土)煎七时辰(金)
- 金水煎:用柏木火(金)煎九时辰(水)
- 水木煎:回归桑木火(木)煎一时辰(水)
煎药时,滕老汉在陶瓮上悬挂五色彩幡,幡面绘着五行神。当煎至"金水煎"时,幡上的水神画像竟流下泪水,落入瓮中化作金珠。老司用磁石靠近瓮口,金珠竟排列成"润"字,缓缓沉入药液。
(三)雾浴藤茶与药性归元
喷洒玉竹水使用"周天雾浴法":
1. 布气:在窖内按十二时辰方位插十二根藤杖
2. 起雾:用竹管将玉竹水雾化,从"子位"开始喷洒
3. 转周天:雾针随罗盘指针移动,每时辰换一方位
4. 归太极:最后在中央土位形成雾涡,藤茶悬于涡心
当雾气接触藤茶,叶片上的白霜竟重新排列,形成与玉竹冰晶相同的藤叶纹。滕老汉摘下一片茶,用舌尖舔尝,先觉冰凉,后觉温热,最后化作甘润之气直抵丹田。老司取来经络铜人,将茶水涂在肺俞穴,铜人竟发出"嗡嗡"声,与藤茶的药性产生共振。
(四)冰融茶醒与万古藏机
惊蛰前夜,滕老汉在暖窖举办"冰融茶会"。他用磁石瓮盛装调过药性的藤茶,瓮盖上刻着"冬藏春发"星图。当第一缕春风透过窖顶的气孔吹入,瓮中藤茶突然发出微光,老司用罗盘测定,茶堆的磁场与东方七宿的"角木蛟"星象共鸣。
宾客们饮用此茶时,发现茶汤入口先寒后暖,回甘中带着玉竹的清香,饮后丹田发热,竟能在寒冬中只穿单衣。更神奇的是,茶杯内壁凝结出的露珠落在手背上,竟形成细小的藤叶纹身,三日后才渐渐消退。茶会结束后,所有茶杯都变成了温润的玉色,老司说这是"水土合德"在器物上的显现,从此这种藤茶被称为"玉液藏藤"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