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秋令用药,需明‘收’与‘散’,”孙思邈对围观的乡邻说,“葎草籽外壳收敛(金气),种仁发散(水气),一收一散,正合秋气‘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’的特点。”说罢取籽壳与种仁分置两盘,壳能治皮表之燥,仁能通脏腑之湿,此乃“一物二用,阴阳分治”的智慧。
有位书生质疑:“《本草纲目》言葎草‘茎、叶入药’,未载种子,恐非正途。”孙思邈指着手边的《雷公炮炙论》残卷:“汉末雷公炮炙,已有‘葎草子,炒令香,治淋痛’的记载,只是后世医家多重茎叶,轻忽种子。民间口传此籽治秋淋,已历百年,岂是典籍未载便无效?”说罢将籽仁嚼碎,舌尖先辛后润,正是“金生水”的味觉验证。
第五回 金籽爆火生玉液 玄珠化雨润秋渠
老妪连服三日葎草籽煎剂,夜尿次数减至三次,尿浊渐清。她取来新收的黍米,要给药王煮粥,却见倒在锅中的淘米水竟自动分层——上层清液,下层浊物,恰似葎草籽“分清泌浊”的功效显化。孙思邈趁机教村民制作“葎草籽散”:“秋分后三日采籽,炒至爆裂,研末后用秋露水送服,能治各种秋令淋症。”
他带领众人来到葎草田,见成熟的种子自动裂开,掉在根旁的土地上。“此乃‘金气归土’,”孙思邈弯腰拾起种子,“籽落根旁,来春又生,正如人体津液代谢,需经肺(金)、脾(土)、肾(水)三脏循环。”说罢指给众人看,种子掉落后的土地上,竟有细小的白根萌发,此乃“金生水,水生木”的生机延续。
黄昏时分,邙山起了薄雾,葎草种子在雾中闪烁如星。孙思邈忽见雾气凝结在种子上,形成五芒星状的霜花,此乃“五星(金木水火土)照临”的祥瑞。他想起《黄帝内经》“人与天地相参”,此草种子的形态、成熟时节、药效作用,无不合于天地气化,正是“以天地为药炉,以时序为方剂”的自然启示。
第六回 草木有灵通秋气 天人感应贯金途
是夜,孙思邈宿于山神庙,梦见西方白帝乘白虎而至,手中捧着盛满葎草籽的玉盘:“吾乃西方金德之帝,此籽本是吾座下白泽兽的须毛所化,能化燥湿,通水道。今岁阳明燥金太过,故遣其下界,解众生‘秋燥淋痛’之苦。”白帝将籽撒向人间,种子落地化作无数白鸟,每只鸟的羽翼都刻着“金”字纹路。
梦醒时,庙前的葎草籽上结满了霜,霜花排列成“乾”卦(?)——乾为天,为金,为健,正合葎草籽“金气刚健,能破燥结”的妙用。孙思邈取出竹简,写道:“葎草子,味辛、甘,性温,无毒。主秋淋,小便涩滞,膏淋白浊。其性温而不燥,润而不腻,能入肺、肾二经。盖肺主肃降,肾主气化,此子得秋金之气,能助肺肾相交,水津四布。”
清晨,他见老妪将葎草籽装入小布袋,缝在棉衣夹层中。“这样冬天就不怕尿频了,”老妪笑道,“秋籽藏金气,冬天穿在身上,就像有个小太阳暖着肾。”孙思邈抚掌赞叹,此乃民间智慧与医学理论的天然契合——金气内敛,故能温肾;种子藏精,故能固本,正是“秋收冬藏”的活态应用。
第七回 口传心授承秋令 青史新载补遗篇
孙思邈离开邙山时,村民送他一坛葎草籽蜜丸,每颗丸子都用梧桐叶包裹,叶上写着“秋金”二字。后来他在《千金翼方》中新增“秋淋门”,专论葎草籽的妙用:“葎草子,秋收冬藏,得西方金气最全。主小便不利,涩痛如淋,兼治膏淋、劳淋。可单味炒香煎服,或配山药、芡实同用,为秋令治淋之要药。”
中原的药农们将孙思邈的话编成歌谣:“秋分采籽炒爆花,辛香入肾化湿邪,白浊随尿去,腰肾如敷霞。”歌谣中“辛香入肾”对应五行“金生水”,“化湿邪”对应“金能克木,木能疏土”,将秋季复杂的病机与药物功效唱得深入浅出。
如今,邙山地区仍保留着“秋分食葎籽”的习俗。老人们说,用当年新收的葎草籽炒芝麻,加蜂蜜制成膏,能预防冬季尿频。当金风掠过晒场,葎草籽在竹匾中滚动如黑珍珠,与旁边的黍米、大豆相映成趣,恰似一幅活的《秋金生水图》,诉说着草木与人体在秋季的奇妙共振——那坚硬的外壳不仅是种子,更是天地写给人类的秋冬密语,唯有懂得“天人合一”的智者,才能读懂其中的温润真意。
结语:秋金凝籽通水道 一颗玄珠贯古今
当药王的足迹消失在邙山秋色中,葎草籽的传说却在中原大地流传。有人说它的黑色来自玄武大帝的墨砚,有人说它的五棱是五帝的指纹所化,更有人说秋分夜的葎草籽会发出钟声,那是白帝在敲打金钟。这些传说看似奇幻,却暗合中医“以象达意”的精髓——坚硬的外壳是“金气肃降”的具象,油润的种仁是“水生万物”的隐喻,而秋季的妙用,正是天地通过草木给予人类的润燥智慧。
从邙山老妪的口传经验到《千金翼方》的文献记载,葎草籽的秋季应用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医学“实践—理论—实践”的螺旋上升过程。口传知识如葎草的根系深扎民间,文献记载如藤蔓向医学殿堂生长,两者相互滋养,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繁茂图景。
赞诗
第三卷·秋金葎草赞
金风肃降万木收,葎草结籽黑如眸。
外壳坚凝藏秋气,种仁温润化冬愁。
炒爆玄珠通水道,煎成玉液解秋忧。
莫叹野草无人识,一颗能安肾水流。
预告·第四卷《冬水潜藏见真章 葎草归根续前缘》
且说孙思邈在中原记下葎草籽秋令妙用后,转眼朔风渐起。时当太阳寒水主气,厥阴风木司天,天下多患寒湿下注之症。药王行至塞北,见牧民在雪地里挖掘葎草的根,根形如铁,色紫而韧。有族长告知,此草根冬藏后煎服,能治“冷淋”,即冬月小便频数清长之症。欲知葎草在冬季又有何神效,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