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哪是治病啊,是孟姜女在听咱诉苦呢!”李民夫抹着眼泪说,“她知道咱心里苦,用这草帮咱解解气。”从此,民夫们得了气淋,就去采城墙根的泪草,煮水喝时,总会对着草说两句心里话,像是在跟孟姜女诉苦。
有个老民夫,患气淋多年,试过不少土法子都没用,喝泪草水却渐渐好了。他摸着草叶上的泪痕说:“孟姜女的泪是苦的,这草水也是苦的,苦能泻火,苦能解气——怕是她早就知道,咱这些受苦人,得靠这苦味才能活下去。”
第三卷:泪草渐传民间去,三案细述化郁功
秦朝灭亡后,长城渐渐荒废,但孟姜泪草的名声,却像风一样,传遍了北方的村庄。人们都说,这草带着孟姜女的灵性,能化解人心里的淤滞之气,专治因郁气引起的气淋。
(一)蓟州思妇张氏的肝郁气淋
河北蓟州有个叫张氏的妇人,丈夫从军去了匈奴边境,三年来杳无音讯。她原本是个爱笑的性子,渐渐变得沉默寡言,整日坐在窗前,望着丈夫离去的方向发呆,手里的针线活也越做越慢,针脚歪歪扭扭的。
半年后,张氏开始觉得小腹坠胀,像揣了个小石子,小便时断断续续,每次都要费好大劲,尿完还觉得没排净,裤底总沾着湿痕。婆婆请了郎中来看,郎中把了脉,说:“这是肝郁气淋,心思太重,气堵在膀胱里了,得解开心结才行。”开了几副疏肝的药,却不见好——张氏的心结,哪是几副药能解开的?
有一天,一个从长城边来的货郎路过蓟州,说起了孟姜泪草的故事,说那草能解“心里憋着的气”。婆婆赶紧托货郎带了些回来,给张氏煮水喝。药汤刚熬好,一股淡淡的苦味飘出来,张氏闻着,忽然想起孟姜女苦等丈夫的模样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。
她喝了第一碗,夜里梦见自己站在长城脚下,孟姜女对着她哭,哭完又指着远方笑。醒来后,张氏心里忽然亮堂了:“就算他回不来,我也得好好活着,把孩子养大。”念头一转,小腹的坠胀感竟轻了些。
连喝七日,张氏的小便越来越顺畅,她开始重新打理家务,给孩子做新衣裳,针脚又变得细密匀整。有天夜里,她梦见丈夫浑身是伤地回来了,醒来后虽知是梦,却不似从前那般难过,“他若安好,我便安心;他若不在,我便替他看这人间。”
张氏把剩下的泪草晾干了,装在一个小布袋里,挂在窗前,“孟姜女,谢谢你,我不憋了。”风吹过布袋,草叶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轻应和。
(二)临淄书生刘某的科场气淋
山东临淄的书生刘某,自小饱读诗书,盼着能金榜题名,光宗耀祖。谁知连续两次科举都名落孙山,看着同窗们一个个做官的做官、教书的教书,他心里又急又怨,觉得自己怀才不遇,像块被埋在土里的金子。
他整日闷在书房里,对着落榜的考卷唉声叹气,渐渐觉得胁肋胀得慌,像被人用带子勒着,连呼吸都费劲。后来竟得了气淋,小便时尿道涩痛,像有沙子堵着,每次解手都要憋得脸红脖子粗,书也读不进去了。
刘某的老师是个老秀才,见他日渐消沉,叹道:“你这病,根在‘气’上,不在‘尿’上。”他想起年轻时去长城游学,听说过孟姜泪草的故事,便托人从北方捎了些来,“这草能解郁气,你试试,或许比药石管用。”
刘某半信半疑,把泪草煎水喝。草水很苦,他喝着喝着,就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悲苦,再想想自己的这点挫折,忽然觉得惭愧——孟姜女失去了丈夫,却能让怨气化为草的灵性,自己不过落榜两次,怎能如此消沉?
想着想着,他竟趴在桌上哭了一场,把这些年的委屈、不甘、怨愤全哭了出来。哭完觉得浑身松快,胁肋不胀了,连带着小便也顺畅了。“原来不是草在治病,是孟姜女在教我啊!”刘某抹着眼泪笑了,“她失去了一切,尚能留下解气的草,我还有笔墨,还有机会,怕什么?”
他把泪草的叶片夹在书页里,每当读书倦怠、心生怨愤时,就看看那带泪痕的叶片,想起孟姜女的坚韧。三年后,刘某第三次参加科举,终于考中秀才,他在答卷的末尾写道:“草木有灵,能解人郁;人生有坎,能跨则通。”
(三)大同孩童王某的惊吓气淋
山西大同有个叫王某的孩童,刚满五岁,胆子比兔子还小。那年过年,邻居家放鞭炮,一个二踢脚在他脚边炸开,吓得他当场尿了裤子,从此就落下个毛病:白天还好,一到夜里就尿不畅,每次都要哭半天才能尿出来,尿线细得像面条,爹娘急得团团转。
请了好几个郎中,有的说是“惊风”,有的说是“肾虚”,开了不少药,不是太苦孩子不肯喝,就是喝了没效果。王某的娘抱着他,看着孩子哭红的眼睛,心疼得直掉泪:“儿啊,咱不疼了,娘给你买糖吃……”
有个走江湖的老郎中路过大同,听说了孩子的病,说:“这是惊吓引起的气淋,气堵住了膀胱口,得用点能‘镇气’的药。”他推荐了孟姜泪草,“那草吸了孟姜女的悲情,最能镇住惊吓的邪气,你试试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