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这才发现,猪苓的纹路真的会变:春日泛青,映"木运";夏日透红,应"火运";秋日显白,合"金运";冬日发黑,契"水运";长夏则泛黄,配"土运"。原来这颗猪苓,是活的"五运六气图",比石壁上的刻字更灵验。
老道临走前,留下部《周易参同契》,扉页上写着:"丹经即易经,药象即卦象。"青年翻开一看,里面讲的"铅汞"、"坎离",竟与猪苓、灵芝的配伍暗合——猪苓属坎水,灵芝属离火,二者交济,便是"坎离交济"的丹道。
八、石壁生苔 苓香漫世
又是十年,太初观的云气里,多了层淡淡的苓香。青年的鬓角也染了霜,他收的徒弟——那个痨病患者的孙子小石头,已经能独立炼丹了。师徒俩在观外开辟了药圃,种满了猪苓、茯苓、灵芝,还有从瘟疫秽土上长出来的"疫后苓",那苓的纹路更密,像绣满了符咒。
这天,小石头在石壁前扫地,发现裂缝里长出株紫芝,菌盖正好盖住"相须"二字。"师父,这芝长在这儿,是不是有说法?"
青年凑近一看,紫芝的根须正缠着炉纹猪苓的须根,二者的菌丝在石缝里交织成网,像在写"合"字。"这是'药气相通',"他笑着说,"云先生说的'山中方七日,世上已千年',不是说时间快,是说草木的灵性,能在瞬间通千年的道。"
他取来纸笔,将这些年对秘方的领悟一一记下:"猪苓利水,当顺水性,不可强泻,如行云流水;茯苓健脾,当法土德,润物无声;灵芝补气,当效火性,温而不烈。三者合,非治病,是助人体的'小天地'回归常道。"
书成之日,太初观的丹炉突然自鸣,声如钟磬,传遍栖云涧。山外的药商、郎中闻讯而来,青年从不藏私,将书稿抄了数十本,谁要就给,只嘱咐:"炼丹先炼心,心不正,药必邪。"
有个京城来的御医,想以千金买下炉纹猪苓,青年摇头:"这苓是太初观的根,卖了它,丹气就散了。"御医不死心,夜里偷摸进丹房,刚触到猪苓,就被石壁上突然渗出的黏液滑倒,摔在丹炉上,额头磕出个血包,包的形状竟与猪苓的瘤状突起一模一样。
"这是山神示警。"青年给御医敷上猪苓膏,"万物有灵,药也有灵,强取不得。"御医又愧又怕,留下带来的《本草品汇精要》,连夜下山了。
青年将御医的书与云先生的秘方合在一起,编成《云苓丹经》,刻在新凿的石壁上,与旧石壁相对——旧的讲"术",新的讲"道",术道相生,像两仪相生。
九、苓成丹鼎 云归太初
青年的头发全白时,太初观的猪苓已经漫山遍野。有采药人说,在月朗星稀的夜晚,能看见猪苓的纹路里透出人形,像个白胡子老道在打坐,身边围着些小苓苗,像是听道的童子。
小石头也成了中年,他带着徒弟们,将《云苓丹经》的抄本送到山外的药铺、道观,甚至皇宫太医院。"小仙长说了,药是天地的,不是观里的。"徒弟们总这么说,引来不少人上山求道,太初观渐渐成了秦岭的"药宗"。
这年冬天,青年预感自己大限将至,让小石头把炉纹猪苓取下来,放在丹炉里。猪苓一入炉,炉壁的"五气朝元"纹突然亮起,与猪苓的纹路重合,发出五色霞光,映得整座山都成了琉璃色。
"我要去见云先生了。"青年坐在炉前,让小石头给自己喂了半丸五气丹,"这丹,我炼了一辈子,今天才懂,它不是'药',是'信'——信天地有好生之德,信草木有济世之心。"
他让小石头打开观门,望着山外的方向:"你看那片云,像不像当年我初见先生时的样子?"
小石头含泪点头,只见那片云缓缓飘进观,绕着丹炉转了三圈,青年的身子便渐渐淡了,与云气融在一起,最后只留下件月白道袍,搭在炉沿上,袍角沾着片猪苓叶,叶上的纹路,与云先生的笔迹一般无二。
丹炉里的猪苓,在青年"走"后,化作了一尊小小的丹鼎,鼎身刻满猪苓纹,三足对应"水、火、土",两耳刻着"风、空",正是云先生说的"五气"。小石头将鼎供奉在石壁前,此后每逢炼丹,鼎里便会自动生出些津液,滴入炉中,药汤的效力便增了十倍。
许多年后,有个西方的传教士误入栖云涧,见了太初观的丹鼎和猪苓,惊叹道:"这是东方的炼金术!"小石头的徒孙笑着摇头:"不,这是'生生之术'——草木生,丹生,人生,天地生,生生不息。"
十、经传千古 云苓永续
太初观的名字,后来改成了"云苓观",但山民们还爱叫它"太初",像是叫一位永远活着的老人。观里的石壁,被前来抄经的人摸得发亮,"五气丹"的秘方早已传遍天下,只是真正能炼出丹的,寥寥无几。
有人说,是因为没有炉纹猪苓;有人说,是缺了云先生的指点。只有云苓观的传人知道,关键在"心"——当年青年补刻的"心诚则灵"四个字,在月光下会显出猪苓的纹路,那才是秘方的"总纲"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