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瑶池黄炁录》(上卷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某县有孩童,自幼体弱,每遇秋冬燥气盛行,便咳嗽不止,痰少而粘,肌肤干燥。其母听村老言“黄芪炖鸡汤可补”,遂日日炖服,谁知咳嗽反加重。恰遇路过的草药郎中,见之曰:“此儿肺燥阴虚,黄芪性温助燥,单用则‘气有余便是火’,犯‘虚虚’之戒也。”乃教其以黄芪配玉竹、沙参,黄芪补肺气之虚,玉竹沙参润肺燥之实,再炖鸡汤,半月后孩童咳嗽渐平,肌肤亦润泽。

郎中临行前告诫:“用药如调阴阳,黄芪虽好,若遇阴虚火旺者(阳盛阴虚)、湿热内盛者(湿遏热伏),用之则如火上浇油。需观其舌:舌淡苔白者可用,舌红苔黄者当忌。”此语被村人刻于石碑,曰:“黄耆虽良,辨证为先,苔白可进,苔黄莫沾。”

彼时,黄河流域农书《泛胜之书》已载黄芪种植:“春三月,候地气通,耕土三尺,施腐熟羊粪(羊属火,火生土),播籽后覆土一寸,令其根得土气而深。”这正是“顺四时而适寒暑”的农耕智慧,与中医“天人合一”相映成趣。

第四卷·民谚藏智,实践为先

秦汉之际,黄芪已广植于陕、甘、晋黄土高原,民间关于它的谚语渐多:“清明前,黄芪鲜,闰年清明黄气现”——言闰年清明,天地之气交泰更盛,黄芪叶尖黄气最浓,此时采叶阴干,治春困乏力最效;“霜降挖芪,赛过人参”——言霜降后寒气收引,黄芪根中精气敛藏最足,药力胜过寻常时节。

某村有老妪,年七十,素患“脱肛”,每遇劳作或如厕则脱出,痛苦不堪。其子闻“黄芪能升气”,便采深秋黄芪,与升麻、柴胡同煎。升麻、柴胡性轻浮,能引黄芪之气上升,三药共奏“补气升提”之效,老妪服月余,脱肛竟愈。此事传开,乡邻皆知黄芪不仅能补,更能“升”,恰合“脾气宜升”之理。

彼时文献记载尚简,《神农本草经》仅载“黄芪主痈疽久败疮,排脓止痛,大风癞疾,五痔,鼠瘘”,未言及补气升提之功。然民间医者已从实践中总结:“疮疡溃后,脓水清稀,用黄芪能生肌;气虚下陷,脏器脱垂,用黄芪能升举。”这些口传知识,如涓涓细流,待后世医家汇入典籍。

有药农世代种芪,总结出“三看”选地法:一看土色,以黄褐土为佳(得土之正色);二看地势,以坡地为佳(防积水,免伤根气);三看邻草,以伴生甘草、枸杞者为佳(甘草味甘助土,枸杞得水气润根,皆与黄芪相和,无相克之虞)。此虽非医理,却暗合“七情”中“相安”之道。

至汉初,淮南王刘安编《淮南子》,偶记“黄芪之根,深者数尺,得地脉之精,故能补人之虚”,这是黄芪功效首入杂家典籍,然其详论,仍散落在民间医者的药囊里、农人的歌谣里、病家的口碑里——实践之树,早已根深叶茂,而文献之花,尚待春风吹拂。

上卷结语

瑶池灵根入凡尘,黄土为家顺四辰。

性味初明凭口传,功效渐显赖实践。

从炎帝掘根救产妇,到岐伯配伍解时疫;从农书载其栽种之法,到民谚记其采收之妙,黄芪的故事,恰是中医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缩影。它以甘温之性,应土德之厚,补人身后天之本,合天人相应之理。此时的它,虽未被典籍详录,却已在人间扎下深根,只待后世医家,将这些散落的珍珠,串成璀璨的项链。

上卷赞诗

昆仑瑶池黄炁浮,炎帝携归解民忧。

甘温本是土之性,脾肺同归力最厚。

春生夏长应天时,秋收冬藏得地休。

七情配伍存真意,实践先于笔墨留。

尾章

上卷已述黄芪降世、性味初明、应候调病、民谚藏智之事,下卷将续说它如何入典传世,与历代名医相遇,在伤寒、杂病、瘟疫中显其神通,更有“北芪”“南芪”之分、炮制之妙、古今应用之变,且听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