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流沙藏玉:神农识参记》下卷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《流沙藏玉:神农识参记》下卷

第八回 古今同证藏真意 参香永续润苍生

清末民初,西学东渐,然沙参的应用未曾中断。河北安国“药王庙”旁的老字号“百草堂”,掌柜张锡纯善用北沙参治“劳嗽”(肺结核),其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记一案:“一青年,咳血三年,午后低热,用北沙参四两,配三七粉三钱(止血)、川贝母五钱(化痰),煎汤代茶,月余血止,半年咳愈。”并注:“沙参用量需足,少则力微,多则能托邪外出,兼补正气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,沙参的研究步入新阶段。1972年,中科院药物研究所从北沙参中分离出“欧前胡素”“补骨脂素”等成分,证实其“抑制气道炎症、促进黏液分泌”的作用,为“润肺止咳”提供现代科学依据;1985年,山东中医药大学发现南沙参多糖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,印证“补中益肺气”的传统功效。

如今,沙参的种植已实现标准化:北沙参主产于山东莱阳、河北安国,遵循“忌连作(防土传病害)、喜沙质土(仿原生环境)”的古法,辅以滴灌技术调节湿度;南沙参主产于安徽、江苏,采用“林下套种”模式,利用树荫模拟自然遮阴,品质更优。其炮制工艺也与时俱进,如“蜜炙沙参”(蜂蜜炒至微黄),借蜂蜜甘温之性,减其凉性,增其润肺之力,更适用于“肺虚久咳”。

在药膳领域,沙参的应用更趋多元:春用南沙参配春笋,清润助生发;夏用沙参炖老鸭,解暑补津液;秋用北沙参煮雪梨,润燥防秋燥;冬用沙参炖羊肉,滋阴不生火——四季搭配,皆合“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”之理。

2015年,“莱阳北沙参”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其种植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;2023年,《中国药典》明确南北沙参的质量标准,北沙参含“欧前胡素不得少于0.10%”,南沙参含“多糖不得少于2.0%”,使传统道地性有了量化依据。

结语

从神农流沙识参,到仲景立方施治;从苏敬辨南北之异,到丹溪探滋阴之秘;从张锡纯的临床实证,到现代科学的成分解析,沙参的故事,恰是中医药传承的缩影:始于民间实践的“口传知识”,经典籍记载得以固化,又借医家临床不断丰富,最终被现代科技验证——这种“实践-文献-再实践”的循环,正是中医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智慧所在。它生于流沙,却能润万物,正如医者之心,于困顿中寻生机,于燥烈中藏温润,一脉相承,生生不息。

赞诗

流沙藏玉几千年,润肺生津着简篇。

南北殊途同济世,阴阳相济自安痊。

春生夏长循天道,秋收冬藏合地元。

莫道草木无灵性,一茎能续万家烟。

尾章

黄河岸边,秋阳正好,药农们正弯腰采挖北沙参,竹刀划过沙地,露出洁白的根须,如神农当年初见时模样;江南林下,南沙参的紫花静静绽放,引来蜂蝶,种子随风落入沃土,等待明年的新生。

医学院的课堂上,教授正展示沙参的显微切片,讲解“裂隙结构与润肺功能”的关联;寻常百姓家的厨房里,主妇用沙参、玉竹炖着鸡汤,氤氲的香气中,藏着祖辈传下的养生之道。

从洪荒到现代,从流沙到餐桌,沙参以其甘凉之性,润养了无数生命,也见证了中医药“天人合一”的真谛:草木有性情,顺应天地则昌盛;医者有仁心,明辨阴阳则愈病。这株从神话中走来的药草,终将在时光的长河中,继续书写它与人类的千年情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