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明参传奇:云顶仙根映紫宸》上卷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《明参传奇:云顶仙根映紫宸》上卷

《明参传奇:云顶仙根映紫宸》

楔子

蜀地金堂,有山名云顶,拔地通天,苍松如黛。山之阴,沱江如练,绕出三百里沃野;山之阳,慈云古寺,藏于千岩万壑间。元末之际,烽烟四起,唯有这云顶山,因得山水清气,草木兀自荣枯,藏着天地未泄的灵机。

寺中老衲玄真,俗家本是金堂药农,少年时遇异人指点,识得山中百草性情。他常说:“草木有灵,顺四时而生,合五行而长,与人身脏腑相照,此乃天人共脉也。”每到春分,他便挎竹篮入山,看茵陈破土则知肝气当疏,见半夏抽芽便晓脾湿待化。那年谷雨,山巅石缝中忽生异草,茎如翠玉,叶似蝶翅,根须洁白如银,浸在晨露里,竟泛着淡淡金光——这便是后来惊动紫宸殿的仙根,彼时还只是玄真掌心一株无名沙参。

上卷

第一卷:云顶灵根应六气,老僧慧眼识真机

玄真长老发现那株异草时,正值庚子年。按五运六气推算,此年金运太过,燥气流行,百姓多干咳目涩,正是“燥胜则干”之象。他蹲在石缝前,看那草生得蹊跷:春分时萌芽,却比寻常沙参晚发半月,似在候着清明后那阵“土润溽暑”的雨;夏至时茎秆蹿得三尺高,叶片对着日光舒展,脉络如网,竟暗合“离卦”之象,离属火,主心与目。

“奇哉!”玄真捻须低叹。他采下一片嫩叶,指尖沾着清苦的汁液,舌尖轻尝,先苦后甘,苦能泻火,甘可生津,正是“苦甘化阴”之性。再刨开根部,那银白的根须缠绕如丝,断面溅出的汁水落在石上,竟凝成一颗露珠似的晶点,迎着日头看,隐隐有虹光流转。他想起《黄帝内经》“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”,心下一动:这草生于火运之年,味兼苦甘,色映火光,莫不是专补眼目精气的灵物?

此后三年,玄真每逢晨昏便去山巅照看。他发现此草极喜云露,若遇雷雨天,根须便会收缩如握拳;若逢月夜晴朗,又会舒展如摊掌,竟是能随天地气机开合。他试着将其与枸杞同植,枸杞枝蔓便缠绕其上,两者叶片相触处,竟比别处肥厚三分——此乃“七情”中的“相须”,同气相求,功效倍增。若不慎让藜芦靠近,此草叶片便会发黄枯萎,原是“相恶”之性。

到了癸卯年秋分,玄真觉得此草火候已足。按“秋收”之律,他选了个露水未干的清晨,用竹刀小心刨出完整根须,那根竟有尺许长,形似小人参,却更显清透。他将根须阴干,断面呈黄白色,闻之有淡淡药香,嚼之甘润无渣。“当入肺、胃二经,”玄真在药经上批注,“甘平补阴,苦能泄热,可清上焦虚火,益目窍精气。”此时他还不知,这株被他称作“云顶沙参”的灵草,将在数年后,被皇家烙上金印。

第二卷:眼疾横行扰乡邻,仙根初试显神效

甲辰年春,金堂一带忽降怪雨,雨水中带着硫磺气,落在草木上,叶片便生黄斑。没过半月,乡邻们纷纷眼生红翳,轻则视物模糊,重则如蒙纱帐,便是孩童也揉着眼睛哭喊“看不清阿妈针线”。县中郎中用菊花、桑叶煎汤,初时有效,后来竟越洗越肿,皆因那雨属“湿热疫气”,常规清火药已难解其毒。

一日,山下有个叫狗剩的少年,双眼肿得如桃,父母抱着他跪在慈云寺山门外,哭求玄真救命。玄真掀开少年眼皮,见白睛布满赤丝,黑睛上蒙着一层灰翳,按脉则浮数而滑,正是“湿热郁于肝经,上攻于目”之证。他想起那云顶沙参,心一横:“且试试这新药。”

他取来三钱干参,配伍车前子(利水去湿)、夏枯草(清肝泻火),又加了少许蜂蜜调和苦味,煎汤让少年温服。按“君臣佐使”之理,沙参为君,补阴而不滞湿;夏枯草为臣,助其清肝火;车前子为佐,引湿热从下焦而去;蜂蜜为使,调和诸药。三剂下去,少年红肿渐消,能看清寺前的石狮子了。

又有个张老秀才,读了一辈子书,双眼早已昏花,此番被疫气所侵,竟连灯烛都看成一团黑影。玄真诊其脉,沉细而弱,知是肝肾阴虚,兼夹湿热。便在沙参之外,加了熟地(补肾阴)、山茱萸(养肝血),这三味药同用,正是“滋水涵木”之法——肾属水,肝属木,水生木,补肝肾之阴,方能濡养目窍。七剂药后,老秀才竟能看清蝇头小楷,他摸着书页叹道:“这药竟比我吃了十年的枸杞还灵!”

消息传开,求药者踏破慈云寺门槛。玄真按“辨证施治”之法,对湿热重者多加茵陈,对阴虚甚者添些麦冬,对气郁者少佐薄荷。他发现此药最奇处,是能“引诸药入目窍”,仿佛有灵性般,直趋病所。山下药农见此草神效,也学着玄真的法子,在云顶山向阳处栽种,只是寻常地块长出来的,根须短而味淡,药效竟差了三成。玄真道:“此草得云顶山‘石气’与‘云气’相济,离了这方水土,便失了灵性,正如人离了天地清气,难养精神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