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参在植物学与中药学中存在“南北之分”,二者科属迥异,却因药用功效相近、名称关联而常被并论。以下从科属特征与具体种类两方面详细介绍,兼顾植物形态与药用属性——
一、南沙参:桔梗科沙参属(Adenophora)
南沙参是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统称,其核心特征为:根粗壮肉质,呈圆锥形或圆柱形;茎直立,多不分枝;叶互生、对生或轮生,叶片多为卵形或披针形,边缘具锯齿;花为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,花冠钟形或筒状,颜色多为蓝紫色、白色或淡粉色;蒴果卵圆形,种子细小。
该属约有50种,中国占30余种,其中入药并常见的种类如下:
1. 沙参(原种,Adenophora stricta Miq.)
又称“狭叶沙参”,为南沙参的代表性种类。株高40-80厘米,茎直立有棱,叶片披针形或狭卵形,互生或近对生,边缘有尖锐锯齿;花序呈假总状,花冠蓝紫色,钟形,裂片5枚;根呈长圆锥形,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,质松泡,断面多裂隙。
分布于华东、华中及西南地区,生于山坡草地、林缘。其根为传统“南沙参”入药主流品种,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归肺、胃经,具养阴清肺、益胃生津之效。
2. 轮叶沙参(Adenophora tetraphylla (Thunb.) Fisch.)
因叶片4-6枚轮生而得名,又称“四叶沙参”。株高可达1米,茎无毛,叶片披针形或狭卵形,轮生叶无柄,边缘有锯齿;花序圆锥状,花冠蓝紫色,筒状钟形;根较粗壮,呈圆柱形,表面灰黄色,断面白色,质地较紧密。
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华东,生于草地、灌丛。其根亦作南沙参入药,功效与沙参(原种)相近,民间常用于肺热燥咳、阴虚劳嗽。
3. 杏叶沙参(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.)
叶片似杏叶而得名,株高60-100厘米,茎有短毛,叶片卵形或狭卵形,互生,边缘有钝锯齿;花序总状,花冠淡紫色或白色,钟形;根呈圆柱形,表面灰黄色,顶端具多数疣状突起。
主产于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,生于山地草丛。其根入药历史悠久,《本草图经》中记载的“沙参”便包含此种类,药性偏于润肺化痰,尤适用于肺阴不足之证。
4. 泡沙参(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.)
因根质疏松、多泡状裂隙而得名,株高30-100厘米,茎直立,被短毛;叶片卵形或狭椭圆形,互生,边缘有钝齿;花序圆锥状,花冠淡紫色,钟形;根呈圆锥形,表面黄白色,断面多泡沫状空隙。
分布于西北、西南地区,生于海拔1000-3000米的山坡草地。其根为西北地区常用南沙参品种,民间多用于治疗胃阴不足所致的口干咽燥、食欲不振。
二、北沙参:伞形科珊瑚菜属(Glehnia)
北沙参与南沙参科属迥异,为伞形科珊瑚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仅1种(含变种),即珊瑚菜(Glehnia littoralis F. Schmidt ex Miq.),其植物特征为:
- 全株被白色柔毛,主根细长圆柱形,深入沙中;
- 茎短,匍匐生长,基生叶具长柄,叶片轮廓为卵形,3出羽状分裂,裂片边缘有锯齿;
- 复伞形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;果实为双悬果,椭圆形,具棕色硬毛。
珊瑚菜因生长环境不同,形成多个地理种群,常见类型如下:
1. 野生珊瑚菜(原变种,Glehnia littoralis var. littoralis)
多生于海滨沙地、盐碱地,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沿海及朝鲜、日本。其根较细,表面黄白色,质地坚韧,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归肺、胃经,药用偏于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,尤善治阴虚燥热之证。
2. 栽培北沙参(Glehnia littoralis 栽培种)
以河北安国、内蒙古赤峰牛家营子为核心产区,因人工选育,根较粗壮,长度可达20-30厘米,表面黄白色,断面角质样。栽培种经规范化种植,有效成分(如香豆素类、多糖)含量稳定,为中药“北沙参”的主流来源,是“祁州药市”“中国北沙参之乡”的标志性品种。
三、南北沙参的科属与种类差异总结
类别 科属 核心形态特征 主要种类 药用侧重
南沙参 桔梗科沙参属 根松泡多裂隙,茎直立,花冠钟形蓝紫色 沙参、轮叶沙参、杏叶沙参等 清肺化痰,兼能益气
北沙参 伞形科珊瑚菜属 根细长坚韧,茎匍匐,花白色复伞形花序 珊瑚菜(野生及栽培种) 滋阴润肺,养胃生津力强
从植物分类看,南沙参是沙参属多种植物的统称,北沙参则为珊瑚菜属单种植物,二者因“生于沙地、具参类补益之性”得名,体现了传统医药“同名异物、功效互补”的实践智慧。这种科属与种类的差异,也正是“实践先于文献”的生动体现——民间先依据药用功效与生长环境赋予“沙参”之名,后经植物学分类细化其科属特征,最终形成“南北沙参”并立的药用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