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丸药即将制成时,琼州城外的渔村传来消息:有位年轻渔妇,产后不足三月,不仅畏寒怕冷,还总头晕目眩,头发大把脱落,连给孩子喂奶的力气都没有。郑愚忙请玄真子前去诊治,玄真子诊脉后道:“此乃产后精血大亏,气血两虚之症。可先用尚未制成丸药的药粉,取三钱,用温酒送服,每日两次,待症状缓解,再服丸药。”渔妇服了五日,头晕之症渐消,头发也掉得少了;又服了十日,竟能抱着孩子在院中走动,面色也红润了许多。
渔妇的好转,让玄真子对丸药的配比更有信心。他将药粉与蜂蜜混合,揉成面团状,再用手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,放入瓷罐中密封。“此丸药初成,还需取名,”玄真子看着瓷罐中的丸药,对郑愚说,“它以补精、强骨、温阳为功,能让须发复黑、筋骨强健,不如先称之为‘三仙丸’,待日后见其神效,再取佳名。”郑愚接过瓷罐,打开盖子,一股醇厚的药香扑面而来,他取出一粒丸药,放在指尖,只觉温润如玉,心中暗道:这小小的丸药,藏着丹道与医道的智慧,定能不负“三仙”之名。
府衙中的人得知“三仙丸”制成,纷纷前来求药。郑愚与玄真子约定,每日在府衙外设一个小药摊,为百姓义诊,对症施药。有位中年樵夫,因常年上山砍柴,不仅腰膝酸痛,还常耳鸣健忘,服用“三仙丸”半月后,竟能扛着百斤柴禾下山,耳鸣也消失了;还有一位老妪,年过七旬,不仅须发皆白,还因筋骨无力,常年卧床,服了一个月丸药后,竟能在家人搀扶下行走,脸上也有了笑容。
看着百姓们的变化,郑愚越发觉得,这“三仙丸”不仅是一味药,更是对“肾藏精、精生髓、髓养骨”医理的生动诠释。他让幕僚将每一位患者的病症、用药剂量、疗效都记录下来,渐渐攒下了厚厚的一本“三仙丸病案录”,为日后丸药的完善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第三卷 鹤发渐生黑丝缕
郑愚自“三仙丸”制成后,便每日辰时服用三粒,用温酒送服。起初几日,他只觉腹中暖暖的,并无特别的感受;服到第十日,夜里起夜的次数少了,晨起时腰脊也不再发酸;到了第二十日,他晨起梳头,忽然发现梳子上的落发少了许多,凑近铜镜一看,鬓边那片原本全白的须发中,竟夹杂着几根淡淡的黑丝,像是初春的嫩芽,在霜雪中悄然冒出。
“难道真的是丸药起效了?”郑愚有些不敢相信,又仔细看了几遍,确认那是实实在在的黑丝,心中涌起一阵狂喜。他连忙派人去清虚观,请玄真子前来。玄真子见了他鬓边的黑丝,笑着说:“大人不必惊奇,这正是‘精足则发荣’的道理。您服用丸药,补骨脂温肾壮阳,让肾中阳气渐旺;胡桃仁填精益髓,让肾中精血渐充;杜仲强筋健骨,让精血能濡养筋骨。精血充足,便能上荣于发,须发自然由白转黑。”
郑愚听着玄真子的讲解,想起自己初到琼州时“阳气衰绝”的模样,再看看如今镜中的自己,虽仍有老态,却已焕发生机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继续坚持服用丸药,每日除了处理公务,还会抽出时间,在府衙的庭院中打一套导引术,动作比往日更显舒展有力。幕僚们见了,都惊叹道:“大人这精神头,怕是比十年前还要好!”有一次,郑愚与几位同僚骑马出游,行至山路崎岖处,同僚们都需下马步行,唯有他骑马前行,毫不费力,引得同僚们纷纷追问他“养生之术”。
随着郑愚的变化越来越明显,“三仙丸”的名声也在琼州传开了。不仅百姓纷纷求药,连周边州县的官员,也派人前来求取丸药。玄真子与郑愚为了让更多人受益,便将丸药的炮制方法和服用禁忌,刻在清虚观外的石碑上,供百姓抄录。石碑上写道:“补骨脂酒蒸去燥,杜仲盐炒引经,胡桃仁炒香填精,三药等份(补骨脂、杜仲各一斤,胡桃仁二斤)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粒,温酒送下。阴虚火旺者忌服,孕妇慎用。”
有一位来自雷州的县令,年过五旬,不仅须发早白,还常因肾精亏虚导致耳鸣、视力模糊,服用“三仙丸”一个月后,耳鸣消失了,看公文也不再需要凑近;又服了两个月,鬓边的白发竟大半转黑,连他的夫人都笑着说:“你这模样,倒像是年轻了十岁!”县令感激不已,特意派人送来一块牌匾,上书“仙丸驻景”四个大字,挂在清虚观的大殿上。
郑愚看着牌匾,又望向庭院中那些前来求药的百姓,忽然觉得,这“三仙丸”的意义,早已超出了治病本身。它不仅印证了“肾主藏精”的中医理论,更让“实践出真知”的道理,在琼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玄真子走到他身边,指着石碑上的文字说:“这些文字,是我们今日的实践,或许日后,会成为后人的‘文献’。医道便是如此,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,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