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卷 欧陆初绽·标本释秘
一、阿姆斯特丹的“开箱惊喜”
清乾隆十七年,扬·克莱默乘坐的船只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港。他带着装有补骨脂标本的木箱,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药剂师实验室。实验室里,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草药标本,却从未有过来自中国的补骨脂。
扬·克莱默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,首先取出的是补骨脂的干燥植株——枝叶虽已干枯,却仍能看出卵形的叶片和淡紫色小花的痕迹;接着是密封在陶罐里的补骨脂籽,褐如檀木,颗粒饱满;最后是那本《骨脂用药记》和他的笔记本。他将植株放在工作台上,用放大镜仔细观察,又取出几颗籽儿,放在天平上称重,记录下它们的大小、重量和颜色。
实验室的同事们闻讯赶来,围着补骨脂标本好奇地打量。同事彼得问:“扬,这是什么草药?看起来平平无奇,真能治骨痛和皮肤白斑吗?”扬·克莱默笑着说:“在巴达维亚,它已经治好不少人了,水手们都叫它‘中国奇迹草’。你们看,这是我记录的病例,有荷兰商人,有水手,还有当地华人,效果都很好。”他翻开笔记本,展示里面的图画和文字记录,同事们看后,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。
扬·克莱默知道,要让欧洲的医生和植物学家认可补骨脂,光靠病例记录还不够,还需要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类。于是,他决定将补骨脂标本寄给瑞典着名植物学家林奈——那位以“双名法”为植物命名、建立了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权威学者。他相信,林奈一定能从这株东方草药中,发现它的科学价值。
二、乌普萨拉的“草木对话”
数月后,补骨脂标本抵达瑞典乌普萨拉大学,送到了林奈的手中。彼时,林奈正在编撰《植物种志》,致力于为全世界的植物建立统一的命名体系。当他打开包裹,看到那株来自中国的补骨脂标本时,立刻被它独特的形态吸引——卵形的叶片边缘有细齿,蝶形花冠呈淡紫色,荚果小巧,内含一颗褐籽,与欧洲本地的豆科植物既有相似之处,又有明显差异。
林奈将补骨脂标本放在工作台上,与身边的学生一同研究。他一边用镊子轻轻拨动叶片,一边说:“你们看,这株植物的花是蝶形,荚果含单籽,应当属于豆科,但它的叶片和籽实形态,又与我们已知的豆科植物不同,是一个新的属种。”他翻阅扬·克莱默附来的笔记,看到上面写着“能治骨痛、皮肤白斑,需配合日光使用”,心中顿时有了想法:“既然它与骨骼和皮肤疾病相关,不如就以‘Psoralea’为属名,这个词源自希腊语‘psora’,意为‘鳞屑状皮肤病’,恰好对应它治疗皮肤顽疾的功效;种名就叫‘corylifolia’,意为‘像榛子叶’,形容它的叶片形态。”
就这样,补骨脂有了第一个科学名称——Psoralea corylifolia。林奈还在《植物种志》中为它写下注解:“原产于中国岭南及南洋地区,豆科植物,籽实可药用,外用能缓解关节疼痛,治疗皮肤白斑,使用时需辅以日光照射。”他特意在注解中提到了扬·克莱默的发现和中国民间的用法,写道:“这株植物的药用价值,源于中国百姓的实践经验,值得进一步研究。”
当林奈的《植物种志》出版后,补骨脂很快引起了欧洲植物学界和医学界的关注。扬·克莱默收到林奈寄来的《植物种志》和命名证书时,激动得彻夜难眠,他知道,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,这株东方灵草,终于在欧洲的科学殿堂里,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三、维也纳的“临床初试”
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医生约瑟夫·瓦格纳,是最早关注补骨脂的欧洲医生之一。他读完林奈《植物种志》中关于补骨脂的记载后,对“草药配合日光治疗皮肤白斑”的用法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当时,维也纳有许多白癜风患者,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,只能用遮盖剂掩盖白斑,无法从根本上治疗。
瓦格纳医生决定进行临床实验,他从阿姆斯特丹购买了一批补骨脂籽,按照扬·克莱默笔记中的方法,将籽儿炒香碾成粉,用凡士林调成药膏。他挑选了十位白癜风患者,其中既有成年人,也有儿童,白斑分布在面部、颈部和四肢。瓦格纳医生给每位患者分发药膏,叮嘱他们:“每日清晨,将药膏涂在白斑上,然后在阳光下晒十五分钟,注意不要暴晒,避免皮肤灼伤。”
起初,患者们对此半信半疑,尤其是几位儿童的家长,担心药膏会伤害孩子的皮肤。但两周后,奇迹开始出现——一位中年妇女面部的白斑边缘,长出了淡淡的黑色素;一位少年手臂上的白斑,面积明显缩小。又过了一个月,十位患者中有七位的白斑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,其中两位患者的白斑几乎完全消退。
这个结果让瓦格纳医生欣喜若狂,他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,发表在维也纳医学院的学报上,文中写道:“来自中国的补骨脂,为白癜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它的疗效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源于中国百姓数百年的实践经验,我们应当尊重这些来自东方的智慧,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。”这篇论文发表后,补骨脂在欧洲医学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更多的医生开始尝试用它治疗皮肤疾病和关节疼痛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