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5年,科研人员又发现,补骨脂素在紫外线照射下,能促进皮肤黑色素生成,这与中医“补骨脂外用治白癜,需晒日光”的传统用法完全吻合。基于这一发现,科研人员研发出“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”(PUVA疗法),用于治疗白癜风、银屑病,疗效显着。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用PUVA疗法治疗白癜风患者,有效率达85%以上,这一成果发表在《中华皮肤科杂志》上,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。
1970年代,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,补骨脂还具有“调节免疫”“抗氧化”“抗肿瘤”等作用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,用补骨脂提取物治疗小鼠肉瘤,发现其能显着抑制肿瘤生长。这些研究成果,让补骨脂的应用范围从“骨病”“皮肤病”扩展到“免疫疾病”“肿瘤辅助治疗”等领域。
正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在《补骨脂研究进展》中写道:“补骨脂的现代研究,是一场‘古今对话’——传统中医的实践经验,为现代研究指明了方向;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,又为传统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。这种‘古今结合’,正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。”
五、国际舞台的“骨脂身影”
1980年代,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,补骨脂及其制剂开始走向世界。1985年,中国“同仁堂”的“青娥丸”通过美国FDA的膳食补充剂认证,进入美国市场,成为首个登陆美国的传统中药制剂。美国消费者对“青娥丸”的“补肾强骨”功效十分认可,很快成为畅销产品。
1990年,在日本召开的“国际传统医学大会”上,中国学者介绍了补骨脂的现代研究成果,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广泛兴趣。日本学者随后开展了补骨脂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,发现其能显着提高老年患者的骨密度。1995年,日本“津村药业”将补骨脂素制成“骨密度改善剂”,在日本市场上市,深受老年患者喜爱。
2000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补骨脂纳入《世界传统医学药典》,认可其“温肾助阳、强骨止痛”的功效,并推荐其用于骨质疏松症、风湿性关节炎的辅助治疗。WHO传统医学处处长在发布会上说:“补骨脂的应用历史,跨越了东西方文明,它的疗效得到了不同国家、不同医学体系的认可,是传统医学国际化的典范。”
补骨脂在国际舞台上的“亮相”,不仅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,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丝路文明交流的历史。正如一位国际学者所言:“补骨脂不仅是一株草药,更是一段文明交流的活化石,它见证了东西方医学的碰撞与融合。”
第八卷 当代薪传·全球共泽谱新章
一、道地种植的“科技赋能”
进入21世纪,补骨脂的道地种植与规范化生产成为重点。2005年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宁夏、甘肃、河南等地建立了补骨脂GAP(良好农业规范)种植基地,采用“科技+农户”的模式,实现了补骨脂种植的标准化、规模化。
在宁夏固原的补骨脂GAP基地,科研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,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温度、光照等环境因素,为补骨脂的生长提供最佳条件。基地还采用“测土配方施肥”技术,根据土壤肥力状况,精准施用有机肥,既提高了补骨脂的产量,又保证了其质量。基地负责人介绍:“通过科技赋能,我们的补骨脂籽实饱满,有效成分含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0%以上。”
为了保护补骨脂的种质资源,2010年,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了“补骨脂种质资源库”,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个补骨脂品种,进行优良品种选育。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,培育出“宁骨脂1号”“甘骨脂2号”等新品种,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、品质好,还具有抗病虫害、耐旱等优点,深受种植户喜爱。
规范化的种植与生产,让补骨脂的质量得到了保障。2015年,补骨脂被纳入《中国药典》(2015年版),明确了其含量测定标准——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的总量不得少于0.70%。这一标准的制定,为补骨脂的临床应用与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。
二、临床创新的“古今融合”
当代中医临床中,补骨脂的应用更加广泛,且不断创新。2018年,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骨科团队,基于“肾主骨生髓”理论,研发出“补骨脂骨康方”,用于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。该方剂以补骨脂为君药,配伍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等,既补肾强骨,又滋阴填髓。
临床研究显示,“补骨脂骨康方”能显着提高患者的骨密度,缓解腰膝酸软、乏力等症状,有效率达90%以上。一位78岁的老年患者,服用“补骨脂骨康方”半年后,骨密度提高了15%,原本需要搀扶行走,现在能独自散步。患者感慨道:“这方子真是神奇,让我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活力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