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骨脂忆旧:药香载梦记(1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骨脂忆旧:药香载梦记(1)

这些食疗方,在无锡县的街坊间口耳相传,有人还将其写在红纸贴在门上,名曰“暖家方”。沈仲山见了,欣慰地说:“补骨脂能走进寻常百姓家,比挂在药柜里更有价值。”

四、驿道“传药情”

无锡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,南来北往的商队、驿卒常在此歇脚。一日,一位来自陕西的驿卒李三,牵着马冲进药铺,马背上驮着一位昏迷的同伴。“沈掌柜,我兄弟在驿道上受了寒,腰腿僵直,连话都说不出了!”

沈仲山急忙为其诊治,见患者四肢冰凉,脉象沉细,叹道:“这是寒邪直中少阴,得用‘补骨脂附子汤’急救。”他取来盐炒补骨脂五钱、制附子三钱(先煎)、干姜二钱,加水煮沸,文火慢煎。药汤熬好后,用银匙撬开患者牙关,慢慢灌下。

半个时辰后,患者渐渐睁开眼,能微弱地说话。李三喜极而泣,说他们要送公文去苏州,若误了时辰,会受重罚。沈仲山又取来一包炒香的补骨脂籽,塞给李三:“这籽揣在怀里,冷了就含几粒,能驱寒暖身。路上若再犯病,就用开水冲泡,代茶喝。”

李三谢过,带着同伴策马而去。一月后,他从苏州返程,特意绕到药铺,带来陕西的红枣与核桃,说:“沈掌柜的药救了我们兄弟,这补骨脂籽在驿道上帮了大忙,好些驿卒都问我在哪买的呢!”沈仲山笑着收下礼物,又包了些补骨脂籽给他:“替我给驿道上的兄弟们带句话,冬日赶路,多备些补骨脂,比穿厚棉袄还管用。”

补骨脂的用法,便随着驿卒的马蹄、商队的驼铃,从江南传到北方,从民间药铺走向驿道江湖,虽无典籍记载,却在口耳相传中,成为旅人御寒的“随身良药”。

五、案头“药钞录”

沈仲山晚年时,开始将祖辈口传的补骨脂用法,连同自己行医多年的病案,一一记录在《德仁堂药钞》中。他在钞本开篇写道:“补骨脂,温肾助阳,强筋健骨,盐炒为佳,配伍杜仲、牛膝治腰膝冷痛,配核桃、山药治虚劳体弱,皆为实践所得,非凭空臆想。”

钞本中记载了一个特殊病案:县城里有位秀才,因苦读熬夜,又贪凉饮冷,患上“五更泄泻”,每到黎明便腹痛腹泻,身形日渐消瘦。沈仲山用补骨脂(盐炒)、肉豆蔻、吴茱萸、五味子,制成“四神丸”,让其温水送服。半月后,秀才泄泻止,精神也振了。沈仲山在案后批注:“五更泄泻,多为脾肾阳虚,补骨脂温肾,肉豆蔻暖脾,脾肾同补,其泻自止。”

他还在钞本中画了补骨脂的植株图,标注“叶、花、籽”的形态,写下种植、采收、炮制的细节。“此钞非为扬名,只为后人能识此草、用此草,让补骨脂的温厚之性,继续护佑一方百姓。”沈仲山临终前,将《德仁堂药钞》交给阿明,叮嘱道:“行医者,既要懂书中理,更要知民间苦,补骨脂的用法,还得在实践中慢慢悟。”

阿明捧着泛黄的钞本,看着药圃中迎风摇曳的补骨脂,似懂非懂。多年后,当他成为“德仁堂”掌柜,才明白师父的话——补骨脂的价值,不仅在药本身,更在“实践传艺”的过程中,承载着医者对百姓的牵挂。

第二卷 清苑墨香·诗赋寄情

一、京城客舍“药香忆”

清乾隆四十年,京城宣武门外,南下应试的江南书生黄景仁,租住在琉璃厂附近的客舍。时值深秋,北风渐起,他自幼体弱,兼之备考辛苦,常感腰膝酸软,夜不能寐。同乡好友闻讯,送来一包无锡“德仁堂”的盐炒补骨脂,附信说:“此药能暖肾安神,睡前用温水送服三钱,或可解你之困。”

黄景仁按信中所说,每晚就着清茶服下补骨脂籽。初时只觉腹中微暖,三日后,腰膝的酸痛竟减轻了,睡眠也安稳了许多。夜读时,案头药罐散发的辛香,与砚台中的墨香交织,让他想起江南老家的时光——母亲常将补骨脂与核桃同煮,盛在青花碗里,说“书生读书费神,吃了能强筋骨、健精神”。

一日,黄景仁与几位文友聚于客舍,谈及思乡之情,他指着案头的药罐笑道:“这补骨脂虽小,却是我思乡的‘信物’。闻着这香气,就像回到了江南的灶间,看见母亲煮药的身影。”文友们皆叹:“黄兄以药寄情,真是妙极!”此后,每当文友相聚,黄景仁总会泡上一壶补骨脂茶,让大家尝尝“江南的暖”。

二、琉璃厂“诗药缘”

琉璃厂街有一家“文渊阁”书铺,掌柜是位老秀才,与黄景仁常有往来。一日,老秀才患了“夜尿频繁”之症,夜里要起身三四次,白日精神萎靡,连书都无心打理。黄景仁得知后,便将补骨脂配伍核桃的食疗方告知,并说:“此方能温肾固涩,比吃药温和,您不妨试试。”

老秀才按方制作,每日清晨煮一碗“补骨脂核桃粥”。半月后,夜尿次数减少到一次,精神也振了。他特意备了笔墨纸砚,送到黄景仁客舍,笑道:“黄兄的方子救了我的觉,无以为报,这文房四宝,你备考正用得上。”黄景仁接过,见砚台是端溪老坑料,温润如玉,感激道:“不过是举手之劳,怎好收如此贵重之物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