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骨脂忆旧:药香载梦记(3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骨脂忆旧:药香载梦记(3)

四、校园“传承课”

1980年,沈念祖受聘于南京中医学院(今南京中医药大学),开设“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”课程,补骨脂成为重要教学案例。他带着学生走进无锡中药厂,讲解补骨脂的盐炒工艺;又带学生到农村,观察补骨脂拌种驱虫的效果;还在课堂上,让学生对比《德仁堂药钞》与现代药典中补骨脂的用法,体会“口传知识”与“文献记载”的互动。

一次课堂上,有学生问:“沈老师,补骨脂在古代是文人寄情之物,现代还能承载这样的情感吗?”沈念祖笑着拿出一本诗集,是当代诗人写的《骨脂吟》:“褐珠凝岁月,辛香忆旧游。不求名与利,只为解人愁。”他说:“补骨脂的情感价值,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。现在的医生用它治病,农民用它护田,诗人用它抒情,它依然是连接人与自然、人与情感的纽带。”

他还组织学生开展“补骨脂民间调研”,走访江南农村,收集未被记载的用法,如“补骨脂籽煮鸡蛋治产后腰痛”“补骨脂叶泡茶缓解疲劳”等。学生们将这些用法整理成《补骨脂民间验方拾遗》,补充到教学资料中,让传承更接地气。

五、家庭“食疗续”

即便进入现代,江南百姓仍保留着用补骨脂食疗的传统。无锡市民王阿婆,每年秋冬都会炒上一罐补骨脂籽,与核桃、芝麻混合,给家人当零食,说:“吃了暖腰肾,冬天不怕冷。”她还教孙女做“补骨脂红枣粥”,说:“这是太奶奶传下来的方子,女孩子吃了,气色好,身体棒。”

王阿婆的孙女在外地工作,每次回家,都会带一罐奶奶炒的补骨脂籽。她说:“在外地吃着这籽儿,就像闻到了家里的味道,想起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身影。”这种“以食载情”的传统,在江南家庭中代代延续,补骨脂从药铺走向餐桌,成为亲情的“味觉符号”。

沈念祖得知后,感慨道:“补骨脂最珍贵的,不是它的药效,而是它融入生活的温度。从古代文人的诗,到现代家庭的粥,它承载的,始终是人们对健康与情感的追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