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骨脂血忌记 (下卷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骨脂血忌记

下卷

第五卷 古籍印证 医道同源

开春时节,药谷村漫山的野樱桃花开得如云似雪。沈仲山与青禾背着药篓,踏上了去往山外“藏书楼”的路。此行目的,是为验证“补骨脂忌羊血”的说法,是否能在更早的古籍中寻得踪迹。

藏书楼坐落在百里外的古镇,阁楼三层,木梯吱呀,弥漫着陈年纸张与樟木的混合气息。管事的老学究戴着老花镜,听沈仲山说明来意,便引他们至“本草医经”区。青禾手指抚过一排排线装书,灰尘簌簌落下,最终在角落翻出一本宋版《证类本草》残卷。

残卷纸页泛黄发脆,沈仲山小心翼翼展开,借着窗棂透进的微光,见其中“补骨脂”条目下,果然有蝇头小字批注:“……性温燥,助肾阳,忌羊血、生葱,犯之则肌肤发疹,久则耗伤阴血……”字迹虽淡,却如惊雷在师徒二人心中炸响——这比《本草图经》的记载更具体,且早了近百年!

老学究捻须赞叹:“此乃前朝太医署散出的抄本,历来被视作孤本。先生能从实践中悟得的道理,竟与古籍暗合,足见医道本就源于天地人伦。”沈仲山却抚卷长叹:“古籍虽存,若无人实践验证,不过是纸上文字;民间经验虽真,若无古籍印证,易被视作乡野传说。二者相辅相成,才是医道传承的正道。”

归途中,师徒二人在山脚小镇歇脚,恰逢镇里富户李家请医。李家公子素有“五更泻”的顽疾,每日凌晨必腹痛腹泻,面黄肌瘦。前任医者曾用补骨脂与肉豆蔻配伍,起初有效,后来却愈发严重。沈仲山诊脉,见其脉沉细无力,舌淡苔白,道:“此乃脾肾阳虚,补骨脂温肾暖脾,本是对症。只是……”他望向李公子的仆从,“公子近日可曾食羊血?”

仆从脸色一白,支吾道:“公子嫌药苦,每日清晨都要喝一碗羊血羹‘压腥气’。”沈仲山了然,对李公子道:“补骨脂助阳,羊血动血,二者相犯,如烈火烹油,反令脾肾更虚。需停服羊血,改以补骨脂配山药、芡实,缓缓调之。”

三日后复诊,李公子腹泻已止,气色渐佳。他握着沈仲山的手叹道:“先生真是神了!只是这补骨脂忌羊血的道理,为何之前的医者从未提过?”沈仲山取出那本《证类本草》残卷的抄录页,缓缓道:“古籍早有记载,只是医者若不亲身体验、不结合实践,纵读万卷书,也难明其中真意。”青禾在旁研墨,将李家的病案与古籍批注一同记下,心中对“实践与文献互证”的医道,又多了一层深刻体悟。

第六卷 南北医会 辩疑释惑

仲夏,药谷村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——来自江南的儒医代表团。为首的是苏州名医陆文渊,身着青衫,手持折扇,言谈间尽是“医者当据经典,不可轻信乡野杂谈”的论调。原来,陆文渊听闻药谷村有“补骨脂忌羊血”的说法,特地前来“辨伪存真”。

沈仲山在药庐设下茶会,席间摆着补骨脂、羊血羹,还有这些年积累的病案册子。陆文渊翻开册子,见其中记着小儿红疹、壮汉腹泻、商人咳血等案例,眉头微蹙:“沈先生,这些不过是个案,焉知不是巧合?《本草纲目》虽言补骨脂‘忌牛肉’,却未提羊血,恐是村人以讹传讹。”

沈仲山不慌不忙,取来两只陶罐,分别装入补骨脂煎液与羊血,静置半个时辰后,只见陶罐边缘竟析出细微的絮状物,如淡红色的丝缕缠绕。他指着陶罐道:“陆先生请看,补骨脂性温燥,含挥发油与香豆素类成分;羊血咸平,富含蛋白质与铁元素。二者相遇,成分相互作用,便生此絮状物。人身气血,岂非如这陶罐中的药液与羊血?”

陆文渊凑近细看,又取银针试探,絮状物果然不溶于水。他又问:“即便成分相犯,焉知人人如此?”恰逢柳老汉的女儿柳月因“月经淋漓不尽”求诊,沈仲山诊其脉,见其脉细弱,舌淡红,道:“柳姑娘素体血虚,又因产后调理不慎,服过补骨脂炖鸡,却不知前几日饮了羊血汤。”遂开方“当归补血汤”,又特别叮嘱“禁羊血”。

三日后,柳月经血渐止,面色也红润了些。陆文渊亲眼见此,又翻阅沈仲山收集的十余例不同体质(阳虚、血虚、气虚)患者误食后的反应,终于动容:“沈先生以实践证医理,以医理合实践,陆某佩服。江南一带,亦有补骨脂与羊血同食后‘发癍疮’的传闻,只是医者多未深究,今日得见,才知乡野经验,实是医道宝藏。”

临别时,陆文渊取来自己珍藏的《太平圣惠方》抄本,其中竟也有“补骨脂不得与羊血同用,令人血脉壅塞”的记载,只是文字简略,少有人留意。他将抄本赠给沈仲山,叹道:“南北医道,本是同源。文献如星,实践如月,星月同辉,方能照亮治病救人的前路。”青禾将两本古籍并排放于案头,见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,补骨脂与羊血的禁忌,仿佛在光影中凝成了一枚古老的印章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