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五回 淮阳馆医官辨疑 四神丸初验医案

光阴流转,距甘棠村洪水已过三十载。四神丸的配方借商队、行脚郎中之力,渐渐传入淮阳府城。府城最大的医馆“济生堂”里,坐馆医官沈仲礼正对着案上的药方蹙眉——这是乡下郎中送来的“四神丸”,由补骨脂、肉豆蔻、吴茱萸、五味子组成,声称能治“五更肾泄”,可沈仲礼自幼研习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,从未在经典中见过此方,只当是民间杂方,不屑一顾。

这日,济生堂来了位患者,是府城盐商柳万堂。柳万堂年近五十,患五更泄泻五年,每日鸡啼必起,泻下清稀便,伴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,服过理中丸、附子理中丸,虽能暂缓,却总复发。沈仲礼为其诊脉,见脉象沉迟,舌淡苔白,叹道:“此乃肾阳虚衰,火不生土,理中丸虽能温脾,却难补命门之火,终究治标不治本。”柳万堂苦笑道:“沈医官,我寻遍名医,皆如此说,难道这病就治不好了?”

恰在此时,堂外进来一个年轻郎中,背着药箱,自称来自涂山脚下,名叫古砚——正是老牧人古伯的孙子,自幼听祖父讲四神丸的故事,又跟着柳先生的弟子学习医术,此番来府城,便是想让四神丸被更多人知晓。古砚见柳万堂症状,上前道:“先生之疾,正是‘肾泄’,可用四神丸一试。”

沈仲礼斜睨他一眼:“黄毛小子,不知天高地厚!此方正邪未辨,岂能妄用?”古砚却不慌不忙,将四神丸的来历、配伍之理一一道来:“补骨脂辛温补命门,为君药;肉豆蔻温脾止泻,为臣药;吴茱萸散寒止痛,为佐药;五味子酸敛固脱,为使药。四药合用,补火生土,敛涩止泻,恰对肾阳虚衰之证。”

柳万堂病急乱投医,恳请沈仲礼允许试用。沈仲礼虽不认同,却也想看看疗效,便点头应允。古砚按祖父传下的比例,取补骨脂四两、肉豆蔻二两、吴茱萸一两、五味子二两,碾成细粉,用生姜十片、大枣十枚煮水泛丸,嘱柳万堂每晚睡前服三十丸,忌生冷寒凉。

第一晚,柳万堂五更时只腹鸣未泻;三日后,泄泻全止,腰膝酸软之感减轻;半月后,畏寒消失,能正常打理生意。他特意带着厚礼登门,对古砚和沈仲礼拱手道:“二位救了我的命!这四神丸真是神药!”沈仲礼亲自为柳万堂诊脉,见脉象已由沉迟转为平和,心中震撼,对古砚道:“是我小觑了民间之方。你且留下,将四神丸的医案一一记录,我要亲自验证。”

此后,沈仲礼便与古砚合作,用四神丸诊治肾泄患者。有位老妇人,不仅五更泄泻,还伴小便频数、夜尿增多,古砚便在四神丸中加了益智仁、山药,温肾缩尿;有位后生,泻下便中带不消化食物,古砚加了山楂、麦芽,消食导滞。沈仲礼将这些病案整理成册,发现四神丸并非“一方通治”,需依患者兼证加减,愈发觉得此方蕴含深意,遂决定将其纳入济生堂的常用方剂,让更多患者受益。

第六回 钱塘书生辑医话 口传方始入文籍

又过十载,古砚已成为淮阳府有名的郎中,沈仲礼也将四神丸的医案传给了后世弟子。这年春日,一位身着青衫的书生来到济生堂,自称姓陆,名景行,是钱塘人,喜好收集民间医方,正在编撰《山野医话》。陆景行听闻四神丸的来历,特意前来,恳请古砚详述其渊源。

古砚便将祖父古伯用补骨脂治黄牛泄泻、程生携肉豆蔻入村、姜妪带吴茱萸驱寒、秦汉子赠五味子敛脱的故事一一道来,还拿出沈仲礼整理的医案,包括柳万堂、老妇人、后生等不同证型的诊治过程。陆景行听得入迷,不时追问细节:“补骨脂在涂山阴坡何时采摘最佳?肉豆蔻的炮制需用炭火还是柴火?”

为了验证这些细节,陆景行随古砚一同前往甘棠村。此时的甘棠村,已重建一新,村民仍保留着种植补骨脂、采集吴茱萸的习惯。村口的老槐树下,几位老人正围坐闲聊,见古砚回来,纷纷上前打招呼。陆景行向他们请教四神丸的用法,一位老人笑道:“我们现在用这药,不光治泄泻,要是冬天手脚冰凉,也会取几粒药丸嚼服,能暖身子哩!”

陆景行还走访了涂山脚下的药农,记录补骨脂的种植技巧:“阴坡种植,忌积水,秋分时采籽,晒至籽壳开裂即可;肉豆蔻需从岭南运来,用稻壳拌炒,炒至果仁发黄,香气溢出为度;吴茱萸采摘后,需用盐水浸泡半日,再晒干,能减其辛辣之性;五味子则要选粒大、色紫红、酸味浓的,密封储存,防香气走失。”这些细节,皆是农书《齐民要术》中未记载的民间经验,陆景行一一记入《山野医话》,还画了四味药材的炮制流程图。

在甘棠村的日子里,陆景行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:村里患肾泄的人极少,问及缘由,村民笑道:“我们冬天常喝‘四神汤’——用补骨脂、肉豆蔻、吴茱萸、五味子煮羊肉,既能暖身,又能防泄泻。”陆景行尝了一碗“四神汤”,羊肉软烂,药香与肉香交融,暖心暖胃。他感叹道:“中医之妙,不仅在治病,更在防病。这‘四神汤’,便是‘治未病’的典范啊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