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朗州仙方记:刘宾客采药传薪(下卷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朗州仙方记:刘宾客采药传薪(下卷)

下卷 三 青石寨妙治痹痛 老妪传内外同治

腊月初,朗州下了场小雪,刘禹锡听说偏远的“青石寨”,有位陈婆婆能用补骨脂治“寒湿痹痛”,便顶着雪往寨里去。青石寨建在山坳里,石板路覆着薄雪,踩上去咯吱响。刚到寨口,就见个年轻汉子坐在门槛上,抱着膝盖皱眉——正是寨里的木工吴六。

“先生,您是来寻陈婆婆的吧?”吴六见刘禹锡穿着粗布衫,背着药篓,就知道是来采方的,“我前儿在雪地里锯木头,淋了雨,膝盖就肿了,疼得不能弯,陈婆婆给我用了‘药酒’,擦了两天,总算能坐下了。”说着,他引刘禹锡往陈婆婆家去。

陈婆婆的家是石头砌的,屋里生着炭火,火塘边放着个黑陶瓮,瓮里泡着药酒,褐色的酒液里泡着补骨脂、胡桃,还有几根桂枝、独活。“先生来得巧,这药酒刚泡够一个月,正好给吴六用。”陈婆婆舀出一碗药酒,递给吴六,“先喝半碗,再用棉布蘸着药酒,擦膝盖肿的地方,擦到发热为止。”

刘禹锡问陈婆婆:“阿婆,这痹痛是风寒湿邪进了骨头,您用补骨脂温肾,胡桃益精,怎么还加了桂枝、独活?”陈婆婆坐在火塘边,拨了拨炭火:“先生懂医啊!这风寒湿邪,像躲在骨头缝里的虫子,光靠吃药,劲儿到不了骨头里。桂枝能‘温经通络’,像给药开条路,让补骨脂的温性顺着经络走到膝盖;独活能‘祛风湿’,把骨头缝里的虫子赶出去。这是‘内外同治’——内服补肾,外用通络,才能把邪气压下去。”

吴六喝了药酒,又用棉布擦膝盖,没一会儿就说:“膝盖里像有股热气在转,不那么疼了!”陈婆婆笑着从墙角拿出个布包,里面是晒干的胡桃壳:“这胡桃壳也有用,煮水熏膝盖,能助药酒的劲儿。我公公用了一辈子这法子,他年轻时是石匠,常年在山里凿石头,得了痹痛,就是靠这个好的。”她还教刘禹锡怎么选胡桃壳——要选老核桃的壳,煮水时加几片生姜,熏的时候要盖着毯子,不让热气跑了。

刘禹锡把这些都记下来,还画了黑陶瓮的样子——瓮口小,瓮身粗,能让药酒的药性更集中。他问陈婆婆:“阿婆,这法子是您公公传下来的,有没有写在纸上?”陈婆婆摇摇头:“都是口口传的,我婆婆教我,我再教我闺女。不过先生要是能写下来,往后寨里人忘了,也能照着做。”刘禹锡点点头,把陈婆婆的话一字一句记在本子上,炭火的光映在纸上,把字迹烘得暖融融的。

下卷 四 寒夜整理传信方 乡邻送暖赋新篇

腊月底的朗州,寒气渐重,刘禹锡的寓所里,烛火彻夜亮着——他在整理这大半年采来的方子,桌上堆着厚厚的纸,有病案记录,有炮制方法,还有乡邻画的草药图。正写着,门被推开了,进来的是周三——头发已经黑了大半,腰杆也直了,手里拎着个布包:“先生,我给您送核桃来了!这是我家树上结的,您用它配补骨脂,效果更好。我吃了您记的方子,头发黑了,腰也不疼了,砍柴能砍一整天呢!”

没过多久,李二郎带着媳妇和孩子也来了——孩子已经满月,胖嘟嘟的,媳妇的脸色红润,笑着说:“先生,我现在奶够吃了,孩子也不闹了,谢谢您当初记的方子。”还有之前尿床的孩童,跟着奶奶来,手里拿着个陶碗:“先生,我再也不尿床了,奶奶说,这是您的功劳!”

刘禹锡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,心里暖暖的。他拿出整理好的方子,对众人说:“这些方子,不是我的功劳,是大家的——是陈翁教的配伍,是王阿婆教的产后用法,是陈婆婆教的内外同治。我把这些记下来,写成书,往后不管是朗州的人,还是别处的人,得了这些毛病,都能照着用。”

当晚,刘禹锡在烛火下,写下《传信方》的片段——“补骨脂,温肾助阳,固涩缩尿,与胡桃仁配伍,治肾阳虚之腰痛、夜尿、咳喘、带下、痹痛,随证加减:治咳喘加杏仁、干姜;治带下加芡实、莲子;治痹痛加桂枝、独活……”他还在后面添了段话,写了陈翁、王阿婆、陈婆婆的名字,说这些方子“皆采自朗州乡邻,实践所得,非出宫廷医书”。

写完,他看着窗外的雪,忽然有了写诗的兴致。拿起笔,在纸上续了之前的诗:“补骨脂兼胡桃肉,能令髭发转青青。温肾还疗夜尿频,通乳更止带清澄。痹痛可凭药酒解,咳喘须赖肺肾宁。朗州乡邻传妙法,一纸传信救苍生。”

烛火摇曳,纸上的字迹渐渐干了,窗外的雪落得更静了。刘禹锡把《传信方》的稿纸收起来,心里想着:这些口传的知识,像朗州的山泉水,悄悄流了许多年,如今他把泉水引进“文献”的渠里,往后就能流得更远,滋养更多人。这大概就是“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”的智慧——百姓在日子里摸出的法子,经文献整理,就成了能传世的良方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