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语
北宋元丰元年,张先病逝于汴京,享年八十二岁。他留下的《朗润膏记》,虽未被官修医书收录,却在民间广为流传,抄本遍布江南、中原,甚至传到了岭南。补骨脂胡桃膏的用法,从最初的治腰痛、夜尿,渐渐扩展到治咳喘、遗尿、带下、痹痛,成了百姓口中的“养生妙方”。
这方子的流传,恰是中国古代“实践先于文献”的生动注脚:湖州民间先在数十年的实践中,摸索出补骨脂与胡桃的配伍,治愈了无数百姓;而后经陈老医口传心授,柳仲远传递,张先整理着述,才从“口传知识”变成“文献记载”。文献又反哺民间,让更多人受益,形成了“实践—口传—文献—实践”的良性互动。
正如张先在《朗润膏记》序言中所说:“民间之智,如田野之草,虽不显眼,却能滋养万物。”补骨脂胡桃膏的故事,告诉我们: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,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,而是源于百姓的生活实践,是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结晶——它藏在药农的采摘里,藏在老医的炮制中,藏在百姓的病案里,最终经文人的笔,变成能传世的良方。
赞诗
张三影着润膏章,补骨胡桃蕴妙方。
实践先传民间智,文献再续济世长。
疗疾不问贫与贵,传薪何惧路远长。
莫道偏方无大用,一盏温膏暖宋唐。
尾章
后世翻阅《苕溪渔隐丛话》,能看到“张先晚年常服补骨脂胡桃膏,自谓‘老去风情应未减’”的记载,寥寥数语,却藏着一段文人与民间医药交融的佳话。而《朗润膏记》的抄本,虽历经千年,仍在一些中医世家和藏书楼里留存,里面的病案、炮制方法,至今仍有参考价值。
如今,补骨脂与胡桃配伍的方剂,仍是中医临床上治疗肾阳虚诸症的常用方。医生在使用时,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加减药物——如阴虚者加麦冬,咳喘者加杏仁,小儿遗尿者加山药,这正是对张先《朗润膏记》中“辨证施治”思想的传承。
这方子的故事,还告诉我们:地方史志、农书、民间病案,都是挖掘传统医学智慧的宝库。《湖州府志》虽简略记载补骨脂,却为我们提供了溯源的线索;陈老医的旧本子,记录了最鲜活的民间实践;张先的《朗润膏记》,则架起了“口传知识”与“文献记载”的桥梁。
从北宋湖州的茅草屋,到汴京的文人书房,再到后世的中医诊所,补骨脂胡桃膏的香气,飘了千年。它不仅是一剂治病的良方,更是中国传统医学“实践为先、民智为源”的象征——只要我们尊重民间实践,珍视口传知识,传统医学的智慧,就会像这膏方的香气一样,永远温暖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