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港番药记:明清补骨通商传
下卷 一 番药行木箱藏秘 广州船工疗痹痛
清康熙二十五年冬,广州十三行的码头飘着细雨,“广利行”的仓库里,伙计们正搬运刻有“番药行”字样的樟木箱。箱子是南洋硬木所制,表面刻着缠枝莲纹,打开箱盖,一股混合着番补骨脂辛香与樟木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——箱底残留着褐色的药粉,正是上月从月港转运来的吕宋番补骨脂。
“陈先生,您来得正好!”仓库管事李三迎上来,对着一位身着长衫、手持折扇的男子拱手。男子是从月港来的陈守义——如今他已从海关吏员转行做了番药贸易,专门往来于月港与广州,推广番补骨脂。“这批箱子里的补骨脂,是吕宋新收的,比去年的颗粒更饱满,”李三指着箱子,“只是码头的船工老王,最近得了寒湿痹痛,腿肿得不能走路,您看能不能用这番药试试?”
陈守义跟着李三去了船工宿舍,老王正躺在床上,左腿裹着粗布,疼得直哼哼。“陈先生,我前儿在雨里搬货,淋了寒,回来腿就肿了,连伸都伸不开,”老王声音发颤,“找郎中开了膏药,贴了三天也不管用。”陈守义蹲下身,摸了摸老王的腿——皮肤发凉,按压时疼得更甚,是典型的“寒湿痹痛”。
“老王,你这得内外同治,”陈守义从随身的药包里取出番补骨脂,“先把番补骨脂用黄酒泡三天,炒黄后磨成粉,配桂枝、独活煮水熏腿,熏到皮肤发红;再用粉子配胡桃仁,早晚各服一勺,用生姜水送服。桂枝能通经,独活能祛寒湿,番补骨脂温肾,三药合用,能把骨头缝里的寒气逼出来。”
李三赶紧按方准备,用仓库里的陶罐煮药,樟木箱里的番补骨脂粉撒在药汤里,香气飘满宿舍。老王熏腿时,额头渗出细汗,直呼“腿里像有股热气在转”;当晚服了药粉,竟能勉强翻身了。三天后,老王能拄着拐杖走路;七天后,竟能跟着伙计们一起搬货,还特意来谢陈守义:“陈先生,这番药比本地的补骨脂劲儿足,连我这十年的老痹痛都能治!”
陈守义看着“番药行”的木箱,忽然想起月港的税单——从明代的“三百斤”,到清代的“千斤”,番补骨脂的贸易量翻了几番,而这木箱里的残留药粉,恰是这跨越朝代的医药交流,最实在的见证。他在《番药通商录》里添了新案:“王船工,五十四岁,寒湿痹痛,番补骨脂(黄酒泡炒)+桂枝+独活,内服外熏,七日痊愈”,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樟木箱,标注“广州番药行藏药,防潮耐存”。
下卷 二 岭南湿热调配伍 妇人产后得安康
广州的春夏总是湿热缠身,陈守义发现,番补骨脂虽治寒湿管用,可岭南人多“湿热体质”,直接服用容易上火。这天,“同顺堂”药铺的掌柜赵阿贵来找他:“陈先生,有个李娘子产后腰痛,还总觉得口干,用了番补骨脂反而上火,您看该怎么调方子?”
陈守义跟着赵阿贵去了李娘子家,李娘子刚生娃满一月,脸色潮红,捂着腰说:“吃了番补骨脂,腰是不那么冷了,可嘴里总发苦,夜里还盗汗。”陈守义诊脉后,笑着说:“你这是‘产后肾阳虚兼湿热’,番补骨脂温肾是对的,但得加些茯苓、麦冬——茯苓能祛湿,麦冬能滋阴,既补阳又不燥,正好适合岭南的气候。”
他让赵阿贵按新方子炮制:番补骨脂用黄酒泡三天,加少量盐水炒(盐水能引药入肾,还能减燥),再与茯苓粉、麦冬粉、胡桃仁混合,做成丸药,用小米粥送服。“小米能养脾胃,脾胃好了,才能把药的劲儿吸收进去,”陈守义叮嘱李娘子,“别吃生冷的东西,多喝些红豆汤祛湿。”
李娘子按方服了五天,口干、盗汗的症状就轻了;十天后,腰痛基本痊愈,能抱着娃喂奶,还能帮着做家务。她特意让丈夫送了筐荔枝来谢陈守义:“陈先生,您这方子调得好,既治好了我的腰,又不上火,比城里的名医还懂岭南的身子!”
赵阿贵翻着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里面只写了番补骨脂“温肾治腰痛”,却没提“湿热体质需加茯苓、麦冬”,忍不住感叹:“陈先生,这些加减的法子,都是您从实践里摸出来的吧?医书里可没写。”陈守义点头:“是啊!吕宋湿热,当地人用番补骨脂时,也会配些清热的草药,只是没写进书里。咱们岭南和吕宋气候像,照着调整,药效才稳。”
他在《番药通商录》里补记:“岭南湿热体质用番补骨脂,需加茯苓(祛湿)、麦冬(滋阴),产后腰痛者可加红枣补血,盐水炒减燥性”,还画了岭南的荔枝树,提醒“忌生冷、多祛湿”。窗外的雨又下了起来,陈守义看着案上的药方,忽然觉得:番补骨脂的配伍,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——从吕宋的山野,到月港的码头,再到广州的药铺,它跟着气候、体质调整,这正是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智慧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