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岭南骨脂记:萧步丹寻药传方(下卷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岭南骨脂记:萧步丹寻药传方(下卷)

下卷一:湿热泄泻辨差异,加减方药清湿邪

珠江的汛期来得早,初夏的雨一下就是半月,蕉林村的泥土里都浸着潮气。这日清晨,萧步丹刚打开药箱,就见一个浑身湿透的汉子跌撞着跑来,裤脚沾满泥浆,怀里还抱着一个布包——是常年在珠江上撑船的老赵。“萧先生,您快救救我兄弟!”老赵掀开布包,里面躺着个青年船工,脸色灰黄,嘴唇发乌,呼吸都带着气弱的虚浮,“他在船上拉了三天肚子,便里带着黏糊糊的东西,还发着烧,现在连水都喝不进了!”

萧步丹赶紧将青年扶到竹床上,伸手探他的额头,滚烫得吓人。他翻青年的眼皮,结膜泛红,再看舌苔——苔黄腻,像铺了一层油,搭脉时脉滑数,跳得又快又沉。“这不是之前的寒湿泄泻,”萧步丹眉头微蹙,转头问老赵,“他在船上吃了什么?是不是常喝江水,或是吃了变质的鱼鲜?”老赵点头:“前几日江里涨水,水浑得很,他图方便,直接用江水煮了饭,还吃了条隔夜的咸鱼。”

“这是‘湿热泄泻’,”萧步丹沉声道,“岭南汛期湿热尤重,他喝了浑水,吃了腐食,湿热之邪侵入胃肠,灼伤肠络,才会便带黏滞、发热。若还用之前的岭南固肾方,补骨脂、益智仁都是温性药,只会助热生湿,反加重病情。”他赶紧去找陈药农,想问问岭南药农治湿热泻的法子。陈药农正在竹楼前晒葛根,见萧步丹急着赶来,便知是有急症:“湿热泻得用‘清利’的法子,不能用温药。你看这葛根,能升阳止泻,还能生津;再配上黄芩,清热燥湿,正好能解湿热之毒。”

萧步丹茅塞顿开,当即拟定新方:取补骨脂三钱(减其温燥之性)、益智仁二钱(仍保暖脾之力)、砂仁二钱(后下化湿),再加葛根三钱、黄芩二钱,加水三碗,先煮补骨脂、益智仁、葛根、黄芩,最后一刻钟下砂仁,煮成一碗药汤。他还特意叮嘱老赵:“药汤要温服,别放凉,喝完让他盖薄被,微微出汗,能助湿热排出。”

第一碗药喝下去,青年的体温就降了些,不再说胡话;第二日换药时,他已能开口说话,说肚子不那么疼了,便里的黏滞也少了;第三日,热完全退了,泄泻减到一日两次,便也成形了。萧步丹又将黄芩减为一钱,加了茯苓三钱健脾利湿,再服两日,青年竟能下床走动,还能喝小半碗粥。老赵握着萧步丹的手,感激得说不出话:“先生不仅能治寻常泄泻,连这凶险的热泻也能治,真是活菩萨!”

萧步丹却在笔记上认真记录:“湿热泄泻,多因岭南汛期湿热内侵,伴发热、便黏滞、苔黄腻、脉滑数。岭南固肾方需减补骨脂、益智仁用量(原五钱减为三钱,三钱减为二钱),加葛根三钱(升阳生津)、黄芩二钱(清热燥湿);热退后续服,减黄芩为一钱,加茯苓三钱健脾,防湿热复聚。忌生冷、油腻、腐食,宜温粥养胃。”他还特意画了葛根的模样,标注“生岭南山涧旁,根肥壮,色白,味甘辛,能解湿热”——这些细节,都是从陈药农的口传经验里来,如今一一落在纸上,成了可传承的医理。

下卷二:小儿泄泻调剂量,药粉混食护脾胃

入夏后,蕉林村的孩童们常聚在珠江边玩水,不少孩子都得了泄泻。村西的阿嫂抱着三岁的儿子阿明来找萧步丹时,孩子已经拉了两天,便稀得像蛋花汤,哭起来都没力气,嘴唇干得起皮。“萧先生,阿明前日在江边玩,喝了口江水,当晚就开始拉,找了郎中开了药粉,吃了也没用,您快救救他!”阿嫂的声音里满是哭腔。

萧步丹摸了摸阿明的肚子,软软的,没有腹胀,再看舌苔——苔薄白,脉细弱,又问:“孩子拉完后,是不是想睡觉,喂饭也不吃?”阿嫂点头:“是啊,拉完就趴在我怀里睡,连最喜欢的糖水都不喝了。”萧步丹叹了口气:“小儿脾胃未健,像刚抽芽的禾苗,经不起湿热折腾,这是‘脾虚湿盛’的泄泻。若用成人的药量,恐伤脾胃,得改剂型,减剂量。”

他想起陈药农曾说过,岭南药农治小儿泄泻,常把草药磨成粉,混在米糊里喂——这样既好入口,又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。萧步丹便取来补骨脂、益智仁、砂仁,按二比一比一的比例,放在石臼里细细研磨,过了三次细筛,直到药粉细得像面粉。“这药粉每次取一钱,混在温热的米糊里,少少喂给孩子,一日三次,”萧步丹叮嘱阿嫂,“米糊要熬得稠些,别放糖,糖会助湿;还要多给孩子喂些温开水,防脱水。”

阿嫂半信半疑地回了家,当晚就按萧步丹的法子喂药。次日一早,她就兴冲冲地跑来:“先生!阿明夜里只拉了一次,早上还喝了小半碗米糊!”萧步丹跟着去看阿明,孩子精神好了些,能睁着眼睛玩布偶了。他又在药粉里加了一钱山药粉——山药能健脾益气,更适合小儿。连喂了三日,阿明的泄泻完全止住了,还能自己拿着小勺子吃饭,脸色也恢复了红润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