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个月后,小宝不仅不尿床了,连后腰也不凉了,冬天敢脱棉袄睡觉了。林婶给陈景明送了双自己做的布鞋:“先生,这鞋是用岷江边的麻线纳的,结实,您上山采药能穿。”陈景明接过布鞋,在笔记本上补充:“小儿遗尿,多因肾精未充,肾阳不足。川骨脂减量(2钱),配桑螵蛸(2钱)、益智仁(1钱)、潼蒺藜(1钱),研粉混粥服,温肾固涩,不伤脾胃。若孩子伴食欲不振,可加山药粉一钱;伴夜间惊啼,加龙骨粉五分。”他还画了桑螵蛸的形态,标注“蜀地桑螵蛸,卵鞘饱满,色黄白,味甘咸,能固肾缩尿,小儿专用”——这些小儿用药的细节,古籍里少有记载,却是蜀地药农代代相传的经验,如今被陈景明凝入笔记,成了后世治小儿遗尿的参考。
下卷三:妇人宫寒求子嗣,骨脂配艾暖胞宫
开春后,岷江水涨了,青溪村的桃花开得满坡都是,村西的王氏却没心思看——她嫁过来五年,一直没怀上孩子,每月月经来时,肚子疼得像刀绞,经血发黑,还带着血块,冬天手脚凉得像冰,夜里要抱着暖水袋才能睡着。“先生,我娘说我是‘宫寒’,连药都喝怕了,您能救救我吗?”王氏的声音里满是委屈,眼圈红红的。
陈景明让王氏坐下,搭她的脉——脉沉迟无力,像冬日里结冰的小溪;看她的舌苔,苔白滑,舌面还有些水湿;又问:“月经周期准吗?经量多不多?”王氏摇头:“总往后拖,量少,颜色黑,每次都要疼两三天,疼得连饭都吃不下。”
“你这是‘肾阳虚衰,宫寒不孕’,”陈景明轻声说,“肾阳是胞宫的‘暖炉’,你这暖炉灭了,胞宫就像冰窖,卵子没法着床,自然怀不上孩子。得用温肾暖宫的药,把胞宫的寒气散了,气血通了,才能有子嗣。”他去找李药农,李药农从陶罐里取出些陈艾:“这是咱蜀地三年的陈艾,晒干后揉成绒,能温经散寒,比新艾管用。再配些当归,补血活血,和川骨脂一起用,温肾暖宫,还能调经。”
陈景明拟定调经种子方:川骨脂四钱(先煎2小时出胶,暖肾之力更足)、潼蒺藜三钱、巴戟天三钱、当归三钱、陈艾一钱(揉成绒)。他调整了煎法:“川骨脂先煎出胶后,下当归、巴戟天、潼蒺藜,煮30分钟,最后5分钟下陈艾绒——艾绒煮久了,温散的力气会弱。月经干净后开始喝,连喝十日,下个月再喝,坚持三个月。”
王氏按法子服药,第一个月月经来时,肚子不那么疼了,经血颜色也红了些;第二个月,月经周期准了,血块少了,手脚也没那么凉了;第三个月,王氏没来月经,她以为是推迟了,却突然恶心想吐,林婶帮她摸了摸脉,笑着说:“是喜脉!你有孩子了!”
王氏激动得哭了,拉着陈景明的手,话都说不完整:“先生,谢谢您……我终于能当娘了!”陈景明看着她的笑容,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王氏,28岁,肾阳虚宫寒不孕,症见痛经、经迟、经色黑、畏寒肢冷,脉沉迟无力,苔白滑。予川骨脂四钱(先煎2小时出胶)、潼蒺藜三钱、巴戟天三钱、当归三钱、陈艾一钱,经期后服十日,三月后受孕。煎法:艾绒后下,保其温散之力;川骨脂久煎,增其暖肾之效。”他还特意标注“蜀地陈艾,绒细气香,温经暖宫,优于新艾”——这民间选艾的经验,如今也成了病案里的关键细节,为后世治宫寒不孕提供了参考。
下卷四:遍历蜀地集众智,本草留名传千秋
陈景明在青溪村的三年里,用川骨脂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,可他知道,蜀地之大,除了绵阳,德阳、广元、乐山等地的川骨脂用法或许还有不同。1958年,《四川中药志》编撰组向全省征集民间方药,陈景明主动请缨,背着帆布药箱,揣着记满病案的笔记本,开始遍历蜀地。
在德阳的罗江镇,他遇见一位老药农,用川骨脂配杜仲、牛膝,治老人的腰膝酸痛——“杜仲能强筋骨,牛膝能引药下行,到膝盖,老人膝盖疼的,喝了就管用。”陈景明找了几位膝痛的老人试方,果然有效,便在笔记里补充:“川骨脂五钱(先煎)、杜仲四钱、牛膝三钱、潼蒺藜三钱,治肾阳虚兼腰膝劳损,症见膝盖冷痛、屈伸不利。”
在广元的剑门关下,药农们用川骨脂配五味子,治肺肾两虚的咳嗽——“肾主纳气,肺主出气,川骨脂温肾,五味子敛肺,咳嗽久了的人,喝了能止咳平喘。”陈景明验证后,记录:“川骨脂三钱(先煎)、五味子二钱、潼蒺藜三钱,治肺肾两虚久咳,症见咳嗽无力、畏寒、夜尿多。”
在乐山的五通桥,他还发现当地药农将川骨脂与核桃同炒,磨成粉,用温酒送服,治肾虚耳鸣——“核桃能补肾益脑,酒能引药入肾,耳鸣的人,早晚吃一钱,半个月就好。”陈景明也将这用法记在笔记里,标注“炒后减其温燥,酒送增其补肾之力”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