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沧溟脂韵:郑和舟中婆固秘(下卷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沧溟脂韵:郑和舟中婆固秘(下卷)

下卷三:质疑验证,双脂对比显真章

吴景澄回到大明后,把南洋的婆固脂和收集的用法,整理成《南洋本草初编》,呈给太医院。可太医院的王太医却不以为然:“吴生,中原补骨脂用了千年,怎的如今要推崇番邦的‘婆固脂’?不过是些海外蛮夷的土药,疗效未必可靠,怕是你在南洋待久了,被那些异俗迷了眼!”

吴景澄没有争辩,只是请求王太医一起去海南文昌,用实践验证。两人带着中原补骨脂和南洋婆固脂,来到清澜港,找了十位症状相似的渔民——都是肾阳虚腰痛,伴湿寒,脉沉迟,苔白腻。吴景澄把渔民分成两组:一组用南洋婆固脂三钱+海马一对,水煎服;另一组用中原补骨脂五钱+海马一对,水煎服(中原补骨脂用量加倍,因为之前的案例显示其药效较弱),每日一剂,观察七日。

第一日,两组渔民都没明显变化;第三日,用婆固脂的渔民中,有四人说腰痛减轻,能弯腰整理渔网;用中原补骨脂的渔民,只有两人说疼痛轻了些,仍不能弯腰。第五日,用婆固脂的渔民,有八人能正常拉渔网,夜尿也少了;用中原补骨脂的渔民,只有五人能轻微活动,夜尿依旧频繁。第七日,用婆固脂的渔民全部痊愈,能出海捕鱼;用中原补骨脂的渔民,还有三人未痊愈,需继续服药。

王太医看着两组渔民的变化,又对比了两种药材的性味:婆固脂味辛烈,嚼之辛辣感强;中原补骨脂味辛淡,辛辣感弱。“为何婆固脂的药效更强?”王太医忍不住问。吴景澄解释:“南洋日照长,沙质土透气,婆固脂的‘温肾成分’(后经现代研究证实为补骨脂素)含量比中原补骨脂高15%-20%,故辛烈味重,温肾散寒力强;中原补骨脂生长环境偏湿,日照不足,成分含量低,需加倍用量才勉强起效,却仍不如婆固脂。”

王太医还发现,用中原补骨脂的渔民中,有两人出现轻微腹泻——中原补骨脂用量加倍后,虽增强了温肾之力,却也伤了脾阳;而用婆固脂的渔民,因用量适宜,无一人出现不适。“看来是我偏颇了,”王太医叹了口气,“这婆固脂确实有独到之处,番邦的土药,也藏着真智慧。”

吴景澄在《南洋本草初编》里补充了对比实验结果:“南洋婆固脂与中原补骨脂对比:治肾阳虚湿寒腰痛,婆固脂三钱效着,七日痊愈率100%,无副作用;中原补骨脂五钱(加倍),七日痊愈率70%,20%患者出现脾阳损伤(腹泻)。结论:婆固脂因生长环境优势,温肾散寒力胜中原补骨脂,适配湿寒重症。”这一结论,为婆固脂纳入中原医药体系,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践依据。

下卷四:典籍凝辉,沧溟脂韵入书藏

宣德十年,吴景澄开始修订《南洋本草初编》,更名为《南洋本草辑要》,想将婆固脂及其他南洋药材正式收录,让跨洋的医药智慧惠及更多人。可编撰过程中,争议依旧不断——翰林院的编修认为,“番药”不该入“中原本草”,会“乱了正统”;太医院的部分太医也觉得,婆固脂的用法多是“民间土法”,缺乏典籍支撑,不宜写入正式医书。

“各位请看,”吴景澄在编撰会议上,拿出郑和航海日志的残片,上面记载着“永乐十一年,过马六甲,船员湿寒,阿难船医用婆固脂配胡桃,愈三十余人”,又拿出海南渔民的口述记录、满剌加的外敷病案,“这不是民间土法,是郑和船队验证过的实效之法!海南渔民传承百年,满剌加船医沿用至今,无数患者痊愈,这难道不是最好的‘典籍支撑’?”他还展示了婆固脂的性味分析:“婆固脂性温,味辛,归肾、脾经,温肾助阳、散寒除湿,与中原补骨脂的药性一致,只是力道更强,何来‘乱正统’之说?本草的初心是治病救人,岂能因产地分内外?”

编撰组的组长接过吴景澄的资料,仔细翻阅后,终于点头:“吴生说得对,本草当以疗效为尊,不以产地论优劣。这婆固脂及南洋医药智慧,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,该写入辑要,让后人知晓,中医的智慧,不仅在中原,也在跨洋的交流中。”

最终,《南洋本草辑要》正式刊行,“婆固脂”条目下,详细记载:“婆固脂,又名海神籽、船医籽,原产南洋苏门答腊、满剌加等地,海南亦有栽培。呈黑亮肾形,径约0.4cm,味辛烈,性温,归肾、脾经。温肾助阳、散寒除湿力胜中原补骨脂,主治海上湿寒证(腰腿痛、便溏)、风湿痹痛。内服:三钱,配胡桃仁或海马,水煎服;外用:捣泥加椰子油,敷患处。传承自明代郑和船队,经南洋、海南实践验证,为跨洋医药交流之典范。”

《南洋本草辑要》出版后,很快传遍大明,海南、广东等地的药铺开始引进婆固脂,不少渔民、水手因之受益。多年后,吴景澄再去海南清澜港,见阿海的儿子已经成了当地的“船医”,背着绣着“婆固脂”的药囊,给渔民治病;满剌加的拉玛,也收到了吴景澄寄去的《南洋本草辑要》,在药摊前挂起了中文版的“婆固脂用法”,吸引了不少大明的商人前来请教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