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游戏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巴蜀望归花传奇》下卷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五回 郡医质疑辩花叶 临床实证破疑云

春和景明时,蜀郡府医官李嵩奉太守之命,巡诊蜀道沿线,查勘民间“奇效草药”——听闻青泥岭望归花能治情志诸疾,却不见任何医籍记载,李嵩心中存疑,便携随从直奔古驿。他年过四十,熟读《黄帝内经》《神农本草经》,素以“文献为凭”自居,见苏若薇不过双十年华,又非官学出身,言语间便带了几分轻视:“苏娘子,听闻你用‘望归花’治病,可我遍查秦汉医籍,从未见此花名录,莫不是乡野传闻,误打误撞罢了?”

苏若薇正为驿馆旁的铁匠老冯诊病,闻言不卑不亢,引李嵩至诊室:“李医官,医道贵在实效,不在典籍有无。您且看这位老冯——他半年前听闻独子战死陇西,便终日沉默,后渐至癫狂,时而哭骂,时而呆坐,夜里用头撞墙,多家医馆都束手无策。”李嵩上前诊脉,指下脉弦数有力,观其舌,舌尖红赤,苔薄黄,不由蹙眉:“此乃肝郁化火,心神被扰,属‘狂证’范畴,当用龙胆泻肝汤之类清热平肝,可这与望归花何干?”

“李医官所言极是,然老冯病程日久,肝火虽盛,却已耗伤阴血,若单用苦寒之药,恐伤脾胃,反致病情反复。”苏若薇一边说着,一边取来药箱,“望归花归肝经,既能疏肝解郁,又不似龙胆草之峻猛;其性微温,可佐苦寒之品,护其阴血。我用望归花瓣三钱,配龙胆草一钱、黄芩二钱、麦冬三钱、生地黄五钱,煎药给老冯服,已连服七日。”正说着,老冯从内室走出,虽面色仍显憔悴,却已能平静拱手:“多谢李医官过问,如今我夜里不撞墙了,也能想起儿子小时候的模样,不似先前那般疯魔了。”

李嵩仍有疑虑,便提出要亲眼见苏若薇诊病配药。次日清晨,驿道旁来了个贩卖丝绸的商人柳仲,他因货物被劫,又思念家中妻儿,近半月夜夜失眠,口苦咽干,甚至视物模糊。苏若薇诊其脉,弦细而数,断道:“柳郎君,您这是肝郁化火伤阴——肝郁则气机不畅,火盛则灼伤肝阴,肝开窍于目,故视物模糊;阴伤则津液不足,故口苦咽干。”她取晨露未曦的望归花瓣(晨采瓣气足,善安神),配丹皮二钱、栀子二钱(清热)、麦冬三钱、玉竹三钱(滋阴),嘱柳仲煎服。

三日后,柳仲复诊时,神采奕奕:“苏娘子的药真神!当晚便睡了三个时辰,如今口苦消了,看账本也不模糊了。”李嵩在旁细察,见柳仲舌上红赤已淡,脉数渐平,不由动容。苏若薇趁机取出父亲的《战地医案》,以及自己记录的数十则望归花病案:“李医官,这些都是我用望归花治好的患者,有情志病,有瘀血证,还有妇儿杂症。祖辈口传其用法,我以临床验证,虽无典籍记载,却实实在在救了人——这便是‘实践先于文献’,不是吗?”

李嵩翻阅病案,见每则都详记脉证、治法、方药及疗效,字迹虽娟秀,却透着严谨,再想起老冯与柳仲的转变,终于拱手叹道:“苏娘子所言极是!我此前拘泥于典籍,反倒忽略了医道的根本——治病救人。这望归花,是蜀道的宝贝,是离人的福音,我当向太守举荐,将其用法纳入郡府医籍,让更多人知晓它的妙用。”窗外,望归花在春风里轻轻颤动,花瓣反卷,似在为这场“文献与实践”的和解而欢悦。

第六回 温疫突至扰蜀地 花叶相佐救苍黎

初夏时节,蜀地连降暴雨,嘉陵江水暴涨,沿江村落突发温疫——患者初起发热恶寒,继而咳嗽胸闷,更奇的是,多数人染疫后便情志抑郁,或沉默寡言,或烦躁易怒,连服药都抗拒。太守急召医官,李嵩举荐苏若薇:“青泥岭苏娘子善用望归花,能解情志之疾,此次温疫兼夹郁证,非她不可。”

苏若薇接令后,即刻带着药箱与弟子阿芷(陈婆婆的孙女,此前随她学医)赶赴疫区——沿江的平溪镇。镇口已设了隔离栏,空气中弥漫着草药与霉味,镇民们面色蜡黄,眼神呆滞。里正哭着迎上来:“苏娘子,救救我们!已有十多个老人孩子没了,活着的也不想吃饭,连水都不喝,说‘活着没意思’……”

苏若薇先查勘疫情:镇中低洼处积水未退,蚊虫滋生,温疫当是“湿热疫”;而情志抑郁,是因疫邪侵袭,气机不畅,加之亲友亡故,思念成郁——“此乃‘疫邪夹郁’,若只治疫而不解郁,患者拒药不食,再好的清热药也无用。”她对阿芷与随行医工说,“当以‘清热解毒、疏肝解郁’为法,用望归花配清热祛湿之药。”

她先为一个染疫的少女诊治:少女名唤春桃,发热三日,体温高热不退,咳嗽痰黄,整日蜷缩在床上,喊着“娘别离开我”(其母已染疫去世)。苏若薇诊脉:脉滑数,舌黄腻,“疫邪犯肺,兼有肝郁——肺主气,肝郁则气机壅滞,肺失宣降,故咳嗽胸闷;疫邪化热,故高热痰黄。”她取望归花瓣二钱(解其郁,让她能服药),配金银花三钱、连翘三钱(清热解毒)、杏仁三钱(宣肺止咳)、薏苡仁五钱(祛湿),煎药后亲自喂春桃服下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