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管用了!”周围的亡魂欢呼起来。玄渊又教他们辨认彼岸花:“花瓣治瘀,花蕊安神,记住配伍——花瓣配阳生草,别忘加姜魂,免得寒伤魂体。”有个年轻亡魂记下了,立刻跑去采花煎药;老亡魂则拿出布巾,小心翼翼地包了些花瓣和花蕊,说要带给边缘的亡魂,“女神的法子,要让所有亡魂都知道”。
玄渊坐在花海里,继续整理《忘川本草》,在“彼岸花”条目下补注:“此药源于忘川女神灵汐神元所化,生于忘川两岸,岁岁秋开。瓣为血,蕊为忆,非独治疾,更传医道。冥界草木,皆有灵性,唯用心者能识其药。”他写着写着,忽然发现花蕊里的记忆碎片又动了——这次,是灵汐笑着说:“玄渊,等《忘川本草》写完,我们让石蒜开花,好不好?”
玄渊望着成片的彼岸花,轻声答:“好,灵汐,你看,花开了。”
下卷三·脉堵根由,通脉三药
邪祟虽退,冥界脉络的裂缝却仍在溢着戾气。玄渊知道,若不找到戾气的根源,忘川迟早还会出事。他带着《忘川本草》和老亡魂,沿着裂缝往冥界深处走——那里是冥界的“阴跷脉”所在,传说中维系冥界阳气的脉络,就像阳间人身上的“命门”。
走了三日,终于到了裂缝的尽头,眼前竟是一片干涸的河床,河床下的脉络石上,布满了黑色的瘀块,戾气正是从瘀块的缝隙里渗出来的。“是阴跷脉堵了,”老亡魂叹了口气,“早年老守护者说过,阴跷脉通,则冥界阳气足;脉堵,则戾气生。只是……怎么通呢?”
玄渊翻着《忘川本草》,灵汐的笔记里写着:“丹参活血,川芎行气,气行则血行;阳生草纯阳,可引阳气入脉。”他又想起灵汐化药时,彼岸花根在土里颤动的模样——那时他没在意,现在才明白,灵汐的神元不仅在花瓣和花蕊里,更在根里,因为根是草木的“本”,能深扎脉络,引药入髓。
“有了,”玄渊眼前一亮,“用‘通脉三药’:丹参、川芎、彼岸花根。丹参为君,活血破瘀;川芎为臣,行气导滞;彼岸花根为佐使,引阳气入脉,通脉络之堵。”老亡魂却有些犹豫:“彼岸花根……女神的神元在里面,会不会伤了她?”玄渊摇头,指尖抚过彼岸花根,根须上泛着淡金的光:“灵汐说,药的意义,是救众生。她不会怪我们的。”
他们即刻动手,玄渊亲自挖取彼岸花根——根须像极了灵汐的发丝,沾着忘川的泥土,却透着温暖的神元。老亡魂则去采丹参和川芎,边缘的亡魂们听说要通阴跷脉,都赶来帮忙,有的洗药,有的捣粉,有的架陶釜,忘川深处竟有了久违的热闹。
药粉调好后,玄渊将“通脉三药”与忘川水混合,煮成浓稠的药糊,然后用彼岸花的花茎做“针”——花茎中空,透着神元的光,恰好能当“针灸”的针。他让老亡魂按住脉络石,自己则引动神元,将花茎“针”刺入瘀块的穴位,再把药糊敷在针尾,让药性顺着花茎渗入脉络。
“气行则血行,”玄渊轻声念着灵汐教他的医理,神元顺着花茎往下走,忽然感觉到一股阻力——那是瘀块最硬的地方。就在这时,花蕊里的记忆碎片又动了,灵汐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:“玄渊,遇到硬瘀,别硬冲,用川芎的气推它,阳生草的阳暖它,慢慢化。”
玄渊会意,立刻加了些川芎粉在药糊里,又引了些阳生草的阳气入针。果然,瘀块开始慢慢软化,黑色的戾气从脉络石的缝隙里溢出,被彼岸花的药香化解。三个时辰后,最后一块瘀块化了,阴跷脉里的阳气像河流般流动起来,干涸的河床竟渗出了清水,渐渐汇成小溪,流往忘川。
老亡魂望着流淌的溪水,抹了把泪:“通了,终于通了!老守护者的话,应验了——冥界的脉,和人的脉一样,得用心治。”玄渊坐在脉络石上,望着溪水边新生的阳生草,忽然发现彼岸花的根须正顺着溪水往忘川蔓延,根须所到之处,石蒜的嫩芽破土而出。
“灵汐,”玄渊轻声说,“我们不仅通了脉,还让草药生了根。”
下卷四·轮回留忆,誓传医道
阴跷脉通了,忘川恢复了往日的平静,彼岸花年年秋开,红色的花瓣治好了无数被戾气所伤的亡魂,白色的花蕊则帮亡魂们找回了丢失的记忆。可玄渊知道,他的时间不多了——灵汐化药时,曾将一缕神元渡给了他,护住了他的魂脉,但那神元终会耗尽,他迟早要入轮回。
这日,玄渊将《忘川本草》交给老亡魂,书里多了最后一章“冥界本草传承录”,记着所有口传的治法:“萱草煮水治失魂,鬼针捣敷解阴毒,马齿苋配姜魂止痢,丹参川芎通瘀,彼岸花瓣蕊治戾气伤魂……”他还在书末写了一行字:“医道非独在书,更在人心。口传之法,代代相续,便是本草不死。”
“天子,你要走了?”老亡魂捧着书,声音颤抖。玄渊点头,望向忘川两岸的彼岸花:“灵汐的神元在花里,我的魂脉也快散了。但我想把记忆留在花蕊里——不是我的执念,是我们的医道。这样,后世的亡魂,后世的守护者,都能从花蕊里看见怎么辨药,怎么配伍,怎么用草木救众生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