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川本草:彼岸花叶录
楔子
忘川之畔的崖壁上,彼岸花以血痕般的红铺展三千里。当地人唤它“无叶红”,说这花从不见青叶相伴,开时炽烈如燃尽的魂,谢时利落如抹去的影。老药农们世代口传:此花生于阴阳交界,花能醒神,根可镇悸,却从无片纸记载其药性。唯有崖下守着药庐的玄矶道人,常于花盛放时静坐,指尖抚过花瓣便喃喃:“花为显,叶为藏,藏显相生,方是本草真意——这理,比书册上的字真多了。”风过崖间,花瓣簌簌落在他晾晒的柴胡、当归上,像给寻常本草缀了点轮回的印记。
上卷 彼岸初逢·本草显隐
第一回 赤花惊梦 乡邻患怪疾
暮秋的忘川乡,先是李家阿婆说夜里总见亡夫立在床前,睁着眼却不说话;接着王家小儿开始整日啼哭,指尖抠着心口喊“疼”,连最有经验的稳婆也摸不出头绪。乡正带着众人找到玄矶道人的药庐时,道人正对着一株刚采的彼岸花发呆——那花生得极艳,花茎中空如芦管,花瓣反卷似龙爪,断口处渗着乳白的汁,落在泥土里竟瞬间凝成暗红的点。
“玄矶道长,您救救乡亲们吧!”乡正把带来的小米、粗布放在石桌上,声音发颤,“这病邪门得很,人醒着像睡着,睡着像醒着,莫不是撞了什么不干净的?”玄矶指尖仍停在花瓣上,忽然问:“最近崖上的无叶红,开得比往年早还是晚?”众人愣了愣,李家阿婆的儿子忽然接口:“早!比去年早了整半月,开得也密,夜里看着像崖上着了火。”
道人起身取了药锄,“随我去崖边看看。”忘川崖的石缝里,彼岸花果然开得疯魔,根系在石下盘结如网,竟缠着几株枯萎的龙胆草。玄矶蹲下身,用锄尖轻轻拨开泥土,露出半截纺锤形的块根,“这花根性沉,能坠浮魂,花性扬,可清妄念。乡邻的病,是彼岸花生发太盛,阴阳气扰了人的神魂。”他挖了三株带根的花,嘱咐乡正:“取花萼三钱,根须一钱,和着陈米水熬,早间空腹服。”
众人将信将疑地去了。玄矶站在崖边,望着漫山红花自语:“《神农本草》没记它,《千金方》没提它,可这山里的病,从不管书册上有没有名字。”晚风卷着花瓣落在他的药篓里,与里面的酸枣仁、远志混在一处,倒像是天然配好的安神方。次日清晨,乡正兴冲冲地来报,阿婆不再见幻象,小儿也止了啼哭,只是服药后众人都说,夜里梦到一片青叶,在红花下悄悄舒展。
第二回 青影乍现 道童悟藏象
玄矶收了个道童叫阿络,是去年瘟疫里的孤儿,手脚麻利,识得不少山野草木,唯独对彼岸花好奇得紧。“师父,这花真的永远不长叶子吗?”阿络蹲在药庐前,看着晒架上的彼岸花干,指尖戳了戳中空的花茎。玄矶正在碾药,闻言笑了:“不是不长,是花叶从不同时见。花谢了,叶才生;叶枯了,花又开。”
阿络挠挠头:“这不合常理啊,草木都是花叶相伴的。”正说着,山下传来马蹄声,是邻县的药商带着家眷求医。那商人的妻子面色蜡黄,捂着胸口说:“总觉得心里像压着块石头,吃不下饭,夜里也睡不着,换了三个大夫,都说是郁结,药吃了不少,半点用没有。”玄矶诊了脉,又看了看她的舌苔,忽然问:“你是不是总想起故去的亲人,想开口说什么,却又咽了回去?”妇人眼圈一红,点了点头。
“取去年的彼岸花叶来。”玄矶道。阿络愣了:“师父,去年的叶子早枯了,只剩干末了。”“正是要干叶。”玄矶接过阿络递来的叶末,又取了刚采的花瓣,“花是‘显’,是你藏不住的思念;叶是‘藏’,是你咽回去的话。花叶分置,就像你的心事半露半藏,郁结自然难消。”他将花叶混在一起,加了陈皮、香附熬成药汤,“喝了它,把想说的话,对着窗外的山说出来。”
妇人服药后,对着远山哭着说了许久对亡母的牵挂,哭完竟觉得胸口松快了许多。阿络在一旁看得发呆,玄矶趁机道:“中医讲‘藏象’,五脏之藏,必显于外。这彼岸花的花叶,就是最直白的藏象。花显于外,是‘象’;叶藏于内,是‘藏’。藏不住了,就显出来;显够了,再藏回去——人和草木,原是一个理。”阿络摸着晒架上的花叶,忽然想起昨夜在崖边看到的景象:一株彼岸花刚谢,花茎根部竟冒出了一点嫩绿的芽,像藏了许久的秘密,终于露了头。
第三回 文献无载 乡医辩药性
入了冬,忘川乡来了个游学的医官,姓柳,背着一箱子医书,见了玄矶的药庐便皱起眉:“道长这药篓里的是什么?红不红紫不紫的,《本草纲目》里可没见过。”玄矶正在炮制彼岸花根,闻言抬眼:“这是无叶红,忘川崖上的草木,医书里没记。”柳医官立刻摇头:“无经可考的药,怎能随便用?若是害了人,可不是小事!”
这话正巧被来送草药的老药农听见,忍不住反驳:“柳大人这话不对!我们祖辈都用这花治病,前年张二柱疯癫,就是玄矶道长用花根熬药治好的,怎么会害人?”柳医官冷笑:“口说无凭!医书是历代医家的经验结晶,没有记载,便是未经验证的野药。”玄矶没争辩,只问:“柳大人此番游学,是为了什么?”“为了搜集民间方药,补全医书疏漏。”柳医官昂首道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