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,总体布局图通过了领导审核。
在审核会上,宋东方表扬了魏得全,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,同志们也认为这位刚刚任命的领导“头一脚”踢得十分漂亮。
动员会的第三天,运输科领导接到了县火车站的通知,从保东拆下的设备到站了。
县火车站调度告知,在未来数十天,每天都会有许多车皮抵达。
运输科领导纪保田接到电话后,先向厂领导汇报,随后召开动员会,要求司机每天早上五点出发前往县火车站拉设备,拉回设备后将车送到机修班进行检修,以确保第二天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。
任务安排妥当后,纪保田每天都会根据火车站的到货通知,要求调度安排司机与车辆,同时组织有经验的老司机监督机修班对每辆车进行检查维护。
纪保田忙碌的同时,机动科领导也不轻松,他们将装卸工分为两组,一组驻扎在城里负责装车,另一组在厂里负责卸车。
运输科和机动科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生产科和车间同样在忙碌。
设备拉回车间后,生产科领导组织机动搬运队与车间工人一起卸车、将设备就位并进行安装。
运输科老司机那国光拉回一台大型设备,然而,由于没有大型天车和大型吊车,如何卸下这台大设备成了难题,大家围着汽车一筹莫展。
抽着旱烟上完厕所的那国光走了过来,听了一会儿,插话说:“这有什么难的!你们没在山区干过吧?我告诉你们,在这坡上修个入口单坡道不就行了。”
老司机的办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大家在厂房门前陡坡处挖出坑槽,修建了一个入口单坡道。
汽车从入口单坡道倒入,坑槽后墙呈九十度,高一米五,宽三米。
汽车倒车时,前后车厢板放下,车倒入坑槽靠近后墙,工人用两三块钢板搭在车厢与槽埂之间,用千斤顶将设备微微顶起,再将滚木伸到设备下方,在工房内安装卷扬机,在卷扬机的牵引下,设备从车上卸了下来,然后缓缓地向厂房内移动。
不久,弹体加工车间设备组装完成,车间领导组织工人对设备进行连线和调试。
1971年2月末,锦海三大队的施工人员回到了三线,年前在建的铸、焊工房项目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。
作为厂区基建技术管理协调及质量监督的魏得全、杜开海,每天都会在各个工地上坚守。
三大队工人回到工地后的第一项任务是清理场地,其中最难清理的当属杯形基础柱洞。
经过一冬的积累,积雪和灰土使得柱洞里的杂物堆积得与地面齐平。
三五个工人站在柱洞边缘,先用锹镐向下挖掘,挖了一会儿后,在上面够不着了,便直接跳进柱坑里继续清理。
当力工们进行清理时,老师傅开始对去年现场预制的牛脚柱进行测量检查。
检查完毕后,老师傅安排吊装工用撬棍撬起牛脚柱,并垫上滚木。
这时,柱洞清理的工人报告:“清理完毕。”
魏得全、杜开海以及三大队的老师傅随即过来检查。
老师傅检查后提出要求:“墙、底、角必须露出混凝土,尤其是底角不能有杂物,得像清理家里的炕桌一样干干净净才行。”
力工们于是再次下到柱洞继续清扫。
与此同时,吊装工用滚木及撬棍移动牛脚柱,使其来到柱洞口。
老师傅走过来,用脚和手进行丈量,一边比划一边指挥:“向左动一动,向后移一点。”经过几次微调后,老师傅满意地点了点头,并安排几名力工协助吊装工对牛脚柱进行吊装捆扎。
几名吊装工扛着抱杆走了过来,老师傅安排他们组装抱杆。
抱杆一节一节地安装,每安装一节都要紧固螺丝,以防松动。
当组装到高于牛脚柱半米多的时候,一名工人喊道:“师傅,抱杆安装好了!”
柱洞里的工人也喊道:“师傅,柱洞清理好了!”
“好!安装吊具。”
两名工人抬来斤不落,在抱杆顶部将斤不落的上吊钩连接好,又在抱杆顶部用猪蹄扣系下了三根又粗又长的麻绳。
连接完毕后,老师傅走到跟前进行检查,先检查倒链是否能灵活运动,再检查上下吊钩是否挂牢,最后检查麻绳的捆扎情况。
老师傅确认合格后,喊道:“起杆!”
一根长长的绳子拽起抱杆,另外两根长长的绳子控制方向,在下方扶持、上方牵引的配合下,抱杆立了起来。
抱杆立好后,捆扎牛脚柱的工人在柱体上部三分之一处捆扎好钢丝绳,几个人扯着斤不落的下吊钩挂在钢丝绳上。
两名工人在抱杆下均匀、和缓地拽动斤不落。
随着链条“嘎啦嘎啦”的响动,牛脚柱的上半部慢慢离开了地面。
“起,起!”
当柱体的底部即将离开地面时,老师傅喊了声:“停!”
拽动斤不落的两名工人立刻停了下来。
站在一旁早已准备好的两名工人,拿着一根粗麻绳捆在了柱基底部。“起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